多年來,許多先進的醫學技術已經成為現實。醫學領域的持續發展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並改善了許多人的生活。隨著歲月的流逝和技術的不斷改進,接下來將會有什麼進展?基因治療,醫學人工智慧,機器人手術,精准醫學,3D列印等是未來的重點發展領域,以下是美國克利夫蘭診所評選出 2019 年醫療革新技術和藥物。下面我將為大家介紹一下 克利夫蘭診所評選出 2019 年醫療革新技術和藥物。

美國克利夫蘭診所是美國最好的醫院之一,每年由它評選出“未來一年 十大世界突破醫療革新技術”的排行榜已經成為醫療界的風向標。

下面我將為大家介紹一下 克利夫蘭診所評選出 2019 年醫療革新技術和藥物。

TOP 10

基因治療

近年來,產業和分出公司對基因治療的興趣前所未有,這反映了對這一領域信心的增加。這些信心來源於基於治療效果的越來越多的報導和首批基因治療產品如EMA2012年批准的Glybera®(uniQure)和2016年治療ADA-SCID的SrimoSmithLe(葛蘭素史克)的上市。更近一些,諾華研發的首個CAR T細胞治療產品Kymriah(之前名為tisagenlecleucel-T 和CTL019)於2017年8月獲FDA批准。緊接著,由Kite Pharma研發的商品名為Yescarta的CAR-T治療產品和Spark Therapeutics 的Luxturna分別在10月和12月獲得FDA批准上市。學術界也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行業資助,進一步拓展了基因治療藥物的研發管線。

來源|銳景創意

 

TOP 9

經皮二尖瓣和三尖瓣置換術

一般認為,引起器質性三尖瓣關閉不全的原因很多,如風濕性心臟病、先天性Ebstein畸形、感染性心內膜炎所致的瓣膜毀損、三尖瓣脫垂、右心室心肌梗塞及胸部外傷等。

心臟是人體最任勞任怨、須臾不停的器官,瓣膜發生問題後仍要堅持工作,其結果往往是問題愈來愈嚴重,發展到晚期,換瓣毫無疑問是最可靠的治療手段,但是此時,往往患者的心肺功能已無法耐受心臟外科手術,很多患者不得不在藥物的維持下繼續低生活品質的生命歷程。

雖然目前心臟外科手術已經十分成熟,但心臟專科醫生們仍然在孜孜不倦地尋找減少創傷的治療技術,比如通過動脈在心臟置入支架。

近來,醫學家也在尋找更佳的心臟換瓣技術。2016 年經皮心臟二尖瓣和三尖瓣置換術已經成功實施,該技術通過皮下穿刺血管,將導管送至瓣膜處,對病灶進行手術置換。

來源|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外科

TOP 8

機器人手術革新

在美國,手術機器人已經在臨床應用了十餘年,而且還在不斷地發展。運用機器人手術能提高精准度,減少感染的發生,縮短住院時間,減少手術創傷。

機器人手術用於微創手術,有助於提高精確度,控制力和靈活性。在手術機器人幫助下,外科醫生可以執行非常複雜的手術,否則這些手術非常困難或不可能執行。隨著技術的改進,它可以與增強現實相結合,以允許外科醫生在操作的同時即時查看患者的其他重要資訊。雖然手術機器人的發明引起了人們對機器人最終將取代人類外科醫生的擔憂,但它很可能僅用於協助和增強外科醫生的工作。

來源|視覺中國

TOP 7

高科技頭盔 用於院外中風患者診斷

加利福尼亞州的 Cerebrotech 醫療系統公司花了幾年時間開發出一款稱為 Cerebrotech Visor 的設備來檢測中風。該設備利用稱為體積阻抗相移光譜學(VIPS)的過程。這種設備被置於患者頭部,通過發射穿過大腦左右半球的低能量無線電波發揮作用。當這些無線電波通過大腦中的流體時,它們的頻率會改變。Visor評估這些頻率的變化,並比較大腦左右半球的資料。如果它們明顯不同,則表示發生了中風,差異越大,中風越嚴重。

在南卡羅來納州醫科大學最近進行的一項研究中,緊急醫療人員使用該設備評估懷疑患有中風的患者。對於每個患者,取三個讀數並取平均值。神經影像後來被用來提供明確的診斷。與那些診斷相比較,發現 Visor在確定哪些患者發生了重大中風時準確率為 92%。雖然這個準確率並不完美,但它比應急人員使用“標準身體檢查工具”獲得的準確率要高,據報導其範圍在40%至89%不等。

來源|視覺中國

TOP 6

虛擬實境VR眼鏡,將用於醫學教育

VR(虛擬實境技術)是一種可以創建和體驗虛擬世界的電腦模擬系統,它利用電腦生成一種類比環境,讓體驗者可以“親眼看到”動態的三維立體逼真圖像。

虛擬實境已發展一段時間了。最近,隨著醫學和技術的進步,醫學生已經能夠使用該技術接近現實的醫療體驗。先進的VR設備通過排練程式,提供對人體解剖結構如何連接的直觀理解,幫助他們獲得所需的體驗。該VR設備也將作為患者提供更大的幫助。事實證明,它在患者康復和康復方面非常有用。

來源|視覺中國

TOP 5

3D列印用於生產患者特殊需要的產品

如果您還沒有聽說過,3D印表機很快就會成為市場上最熱門的技術之一。這些印表機可用於創建植入物以及甚至在手術期間使用的關節。3D列印假肢越來越受歡迎,因為它們完全是定制的,數位化功能使它們能夠將個人的測量值與列印實物做到毫米級相匹配,提供前所未有的植入舒適度和移動便利性。

運用 3D 列印技術,使用特殊材料為患者量身製作專門的身體“零件”,如假肢、顱骨和骨科置入器械等,這樣做出來的“零件”能更好地被人體接受,減少排斥反應的發生,提高患者的舒適度,也能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使用印表機可以生產持久和可溶物品。例如,3D列印可用於“列印”含有多種藥物的藥丸,這將有助於患者組織定時和監測多種藥物。這是技術和醫學協同工作的真實例子。

來源|視覺中國

TOP 4

癌症免疫療法的進步

癌症免疫療法又稱為生物治療,是一種利用身體自身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症的技術。雖然癌症的免疫療法已經存在一段時間,但由於全世界致力於治癒癌症的研究層出不窮,所以不斷出現新的免疫治療靶點。

腫瘤免疫治療是指應用免疫學原理和方法,通過啟動體內的免疫細胞和增強機體抗腫瘤免疫應答,特異性地清除腫瘤微小殘留病灶、抑制腫瘤生長,打破免疫耐受的治療方法。腫瘤免疫治療就是要克服腫瘤免疫逃逸的機制,從而重新喚醒免疫細胞來清除癌細胞。由於其副作用小、治療效果明顯,正逐漸成為未來腫瘤治療的發展方向,被稱為繼手術、放療和化療之後的第四大腫瘤治療技術。

來源|視覺中國

TOP 3

延長急性腦卒中干預時間窗

 

急性腦卒中的干預時機尤為重要。卒中之後如果伴隨缺血,會對患者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通常會導致殘疾。在很多卒中案例中,可採取不同的干預方式,但是到目前為止,卒中的干預只有在一定時間窗內才被推薦。2017年發表的最新指南建議,延長卒中治療的時間窗,可以為更多卒中患者減少殘疾的風險,為患者康復提供機會。

但由於指南推薦的時間窗限制時間太短,導致很多患者錯過治療時機。所以 2017 年發表的最新指南建議,延長卒中治療的時間窗,為更多卒中患者減少殘疾的風險,為患者康復提供機會。

來源|視覺中國

TOP 2

醫療人工智慧的發展

當前,人工智慧在醫學領域的應用已從理論走向實踐。在醫療行業,AI在決策支援、影像分析和患者分診方面的應用,正在改變遊戲規則。現在的AI可幫助醫生在診療中做出更好的決策,讓他們可以更方便、更準確地分析患者掃描結果,還可減少過勞。例如,機器學習演算法就有能力指出影像中有問題的部位,甚至説明完善掃描過程,迅速從電子病歷系統,成山的資料中找出原因。隨著AI被整合進醫療,醫療服務將轉型為追求更智慧。

得益于醫學領域的海量臨床資料以及人工智慧技術的支援,醫療人工智慧發展迅速,涉及到智慧健康管理平臺、人工智慧虛擬助理、醫療影像輔助診斷、藥物研發等諸多應用。醫療人工智慧的發展將極大緩解醫療資源緊張的局面,調整醫療服務模式,減輕醫生負擔,提升服務效率。

AI 的目的不是替代醫生或者做出臨床決策,而是加強和完善機器的人性化,更好地與人交流。隨著 AI 與醫療結合,醫療服務將轉型為追求更智慧的方式。

來源|視覺中國

TOP 1

疼痛替代治療 對抗阿片類藥物危機

阿片類藥物危機已被宣佈成為公共健康危機。如今,慢性疼痛是阿片類藥物處方的來源,儘管針對慢性疼痛有一些臨床認可的替代治療,但是沒有一個療法能遏制這場危機。

現在藥物基因組學(pharmacogenomic)試驗帶來了希望,它可以通過分析患者基因的組成,預測個體藥物(包括阿片類藥物)的代謝情況。藥物基因組學測試可以用於避免副作用,消除不必要和無效的處方,用更有效的藥物來替代。

藥物基因組學也可用于預測使用阿片類鎮痛藥後,誰的疼痛不會緩解,及時更新此類患者的處方。此外,藥物基因組學可以減少或消除被強加給患者的“覓藥”恥辱感,給他們提供定制的用藥療法。2019年,隨著基因試驗的增多,藥物基因組學很有潛力成為精准治療的一大進步,並消除阿片類藥物危機。

2019 年隨著基因試驗的增多,藥物基因組學很有潛力成為精准治療的一大進步技術,並可以用於解除阿片類藥物危機。

來源|視覺中國

參考來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VIbfQFIPv0&t=2457s

MIS2018:”Top 10″Medical Innovations :2019

醫穀 2019-07-09 17:31:07

近年來,國內外創新性生物治療技術進展迅速,包括細胞治療方法在內的新技術、新應用、新成果不斷湧現,在惡性腫瘤、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謝性疾病、再生醫學等多個領域顯示出巨大的應用潛力,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均將細胞和基因治療作為醫藥領域重點支持和發展的方向,我國也制定了一系列加快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方針和政策,以滿足廣大患者對新技術、新療法的迫切需求。隨著我國科研投入和技術實力的不斷加強,國內開展的細胞和基因治療臨床研究逐年增加,對於相關產品產業化和臨床應用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但另一方面,行業內對細胞治療的醫療技術或藥品屬性如何認定、新產品如何轉化為臨床應用等也存在較大爭論,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也限制了產業投資的熱情和積極性。

細胞治療的分類和風險特點

細胞治療的分類方式非常多樣,作用原理包括細胞免疫、再生醫學等;根據供體來源分為自體細胞、同種異體細胞和異種細胞等;根據細胞來源和分化潛能分為幹細胞、前體細胞和成熟體細胞等;體外操作方法包括常規培養、定向誘導分化、基因編輯、遺傳修飾等。

目前最常見的體細胞治療是腫瘤免疫細胞治療,主要包括樹突狀細胞/細胞因數誘導的殺傷細胞(DC-CIK)和過繼性細胞治療(adoptive cell therapy,ACT)等,其中 ACT 包括細胞因數誘導的自然殺傷細胞(CIK)、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嵌合抗原受體 T 細胞(CAR-T) 以及 T 細胞受體嵌合 T 細胞(TCR-T)等;幹細胞治療包括胚胎幹細胞(ESC)、組織特異性前體幹細胞(TSPSC)、間充質幹細胞(MSC)、臍帶幹細胞(UCSC)、骨髓幹細胞(BMSC)和誘導多潛能幹細胞(iPSC)等。

不同類型細胞製備工藝的複雜程度、體內生物學特性存在顯著差異,在臨床應用中的安全性風險也有明顯不同。非同源性異體或異種使用、外源基因片段的導入、體外誘導分化、全身性作用、高分化潛能等因素均可能影響細胞回輸後的生物學特性。此外,複雜的體外操作、培養過程使用多種外源因數或試劑等均可能增加細胞質量控制的難度,進而提高臨床應用的安全性風險。例如,DC-CIK是目前國際上研究和應用最廣泛的細胞療法之一,製備工藝和外源性干預相對簡單,在部分臨床研究中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且安全性總體良好。相較之下,CAR-T 細胞表達了外源性基因片段,體外操作的複雜性遠高於 DC-CIK,在明顯增強 T 細胞體內殺傷特異性和活力的同時,細胞因數風暴(CRS)、神經毒性(CRES)等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頻率也顯著提高。

幹細胞研究和臨床應用方面,除造血幹細胞移植的臨床應用已經成熟外,其他類型的幹細胞療法多處於研究階段,需要開展嚴格設計的臨床試驗證明其臨床優勢。幹細胞療法的安全性問題主要來源於回輸後未按預期分化或發揮作用導致靶器官功能惡化或破壞,以及其自我複製和多向分化能力所導致的致瘤性風險。

國際上細胞治療研究的現狀

2.1 幹細胞

目前,國際上絕大多數細胞治療臨床研究是利用各種類型的幹細胞或前體細胞開展的,適應證涵蓋了糖尿病、腦血管病、心衰肝硬化、器官或骨髓移植、脊髓損傷、帕金森症、骨關節炎、自身免疫性疾病、遺傳代謝病等多種類型的疾病。全世界在 “clinicaltrials.gov”和世界衛生組織臨床試驗登記平臺(ICTRP)上登記的幹細胞臨床研究已經超過 6000 項,臨床試驗主要分佈在北美、西歐、東亞和中亞等地區。全球幹細胞臨床研究呈現出明顯的 “一超多強”格局:截至 2019年 2 月底,美國開展的臨床研究超過 2800 項,臨床研究的數量遠超過其他國家和地區,歐盟和中國大陸僅次於美國,分別登記超過1300 項和500 項研究,加拿大、 韓國、日本等國家的臨床研究也比較活躍(圖1)。

資料來源:clinicaltrials.gov ICTRP(截至 2019 2 月底)

近年來,國際上每年新增的幹細胞臨床研究數量穩定在400項左右,其中中國每年臨床研究數量穩步增加,占全球幹細胞臨床研究的比例不斷提高(圖2)。近七成臨床研究中使用的幹細胞是來源於骨髓、外周血和臍帶的造血幹細胞及間充質幹細胞。細胞最常見的體外操作方法是培養擴增,占四成左右,其他較複雜的體外操作包括細胞純化、藥物處理或基因修飾等。儘管不同類型的幹細胞在骨髓移植、眼部燒傷、膝骨關節炎、心衰、神經系統疾病等少數疾病領域展示了不同程度的治療潛力,但總體上,大多數幹細胞治療臨床試驗仍處於早期概念驗證階段,尚未通過設計嚴格的臨床試驗證實其臨床療效,不同組織來源幹細胞、不同給藥途徑的優勢和不足,臨床使用禁忌等也需要進一步研究。

資料來源:clinicaltrials.gov ICTRP

2.2 體細胞

雖然體細胞治療的研究歷史相對於幹細胞治療更加悠久,然而,無論是全球的研究數量還是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研究活躍程度,體細胞治療長期以來都遠不及幹細胞。近十年來,隨著CAR-T、TCR-T代表的免疫細胞治療的興起,免疫細胞臨床研究數量迅速增加,特別是CAR-T細胞臨床研究 以接近 40% 的平均年增長率呈爆發式增加(圖3)。

 

資料來源:clinicaltrials.gov ICTRP

以 CAR-T、TCR-T、TIL 和 CIK 等最常見的免疫細胞療法為例,目前全球在 clinicaltrials 上登記的臨床研究數量已經超過900項,其中美國(41%)和中國(36%)的臨床研究規模遠超過其他國家,全球免疫細胞臨床研究呈現出“兩強相爭”的格局。中美兩國開展的免疫細胞臨床研究都以CAR-T細胞為主,靶點的選擇也較為類似,特別是在淋巴和造血系統惡性腫瘤領域。在其他類型的免疫細胞研究方面,美國開展的TIL和TCR-T等腫瘤過繼性細胞免疫療法的臨床研究非常活躍,而我國主要集中在CIK等細胞的臨床研究(圖 4)。

 

資料來源:clinicaltrials.gov ICTRP(截至 2019 2 月底)

免疫細胞治療的適應證集中在惡性腫瘤領域,儘管臨床研究規模不及幹細胞,但療效方面取得的進展非常顯著,特別是在淋巴和造血系統惡性腫瘤方面,CAR-T細胞在復發難治性 B 細胞白血病、淋巴瘤或骨髓瘤患者中均取得了明顯優於現有治療的臨床療效。美國研發團隊在該領域的成功實踐帶動了全球的臨床研究,同時主導了歐洲、日本等地區在該領域的臨床研究。中國CAR-T細胞臨床研究數量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開展CAR-T 細胞臨床研究數量最多的國家。

中國細胞治療臨床研究的監管情況

1999

中國國家藥監局發佈《新生物製品審批辦法》,將體細胞治療納入監管範圍。

2002年、2005年和2007

中國國家藥監局對《藥品註冊管理辦法》歷次修訂中,均將基因治療、體細胞治療及其製品納入監管範圍。

2009年以前

中國批准了骨髓間充質幹細胞等7個幹細胞產品的臨床試驗。

2009

中國衛生部發佈了《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辦法》,將自體幹細胞和免疫細胞列入第三類醫療技術,允許通過能力審核的醫療機構開展第三類醫療技術的臨床應用。

但直到2015

中國國家衛生計生委取消第三類醫療技術的准入審批,沒有任何醫療機構獲准開展自體幹細胞或免疫細胞的臨床應用。

2015 8

中國國家衛生計生委和食藥總局共同組織制定了《幹細胞臨床研究管理辦法(試行)》,規定醫療機構開展幹細胞臨床研究前需向國家衛生計生委及食藥總局備案,並可將已獲得的臨床研究結果作為技術性申報資料提交並用於藥品評價。

截至 2018 年底,中國通過衛健委備案開展幹細胞臨床研究的醫療機構有110餘家,27個幹細胞臨床研究項目按照《幹細胞臨床研究管理辦法(試行)》(國衛科教發〔2015〕48號)的規定完成了備案。按照藥品監管要求開展的臨床研究方面,2017年底,國家食藥總局藥審中心發佈了《細胞治療產品研究與評價技術指導原則(試行)》,再次明確了包括幹細胞、體細胞在內的細胞治療產品可以按照藥品途徑進行轉化應用。此後,我國批准了多個細胞治療產品的臨床試驗,細胞類型包括間充質幹細胞、擴增活化淋巴細胞、CAR-T、TCR-T、多抗原自體免疫細胞等。其中值得關注的是,異體脂肪來源間充質祖細胞作為首批在衛健委完成備案的幹細胞臨床研究項目,在中國藥品註冊申報過程中利用和參考了前期臨床研究的資料,並獲准直接開展 II 期臨床試驗,為加強幹細胞臨床研究備案管理與幹細胞產品註冊申報的銜接進行了有效探索。近年來中國幹細胞和免疫細胞等臨床研究數量和規模不斷增加,但其中絕大多數是由研究者發起的臨床研究,通過衛健委備案的幹細胞臨床研究、或者中國國家藥監局批准開展的幹細胞或體細胞臨 床試驗數量較少。

中國細胞治療產業的主要矛盾和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國幹細胞和免疫細胞臨床研究的規模、每年新增研究數量僅次於美國,已成為世界上細胞治療臨床研究最活躍的地區之一,並在部分疾病領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總體上,患者的臨床獲益及產業發展狀況與國際先進水準仍有明顯差距。中國現階段細胞治療產業發展的主要矛盾是患者對新療法的迫切臨床需求與品質穩定、安全可控、療效確切的細胞產品的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4.1 細胞治療監管體系建設滯後於產業發展速度

4.1.1 轉化應用路徑多次變化,影響產業投入的決心

近十餘年來,中國細胞治療的監管思路幾經變化,體細胞和自體幹細胞療法在很長時間內同時存在“藥品”和“醫療技術”兩種監管歸口的爭議。除了極少數始終按藥品註冊相關要求開展研究的細胞療法外,絕大多數細胞療法通過醫療技術的形式開展研究和臨床應用,由於缺乏明確的行業約束和技術評價標準,在臨床轉化應用過程中產生了較大的混亂,阻礙了產業的規範健康發展。此外,幹細胞治療相關技術不再按第三類醫療技術進行管理後,由於缺少轉化應用的路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產業投入和轉化研究的熱情。2017 年 中國食藥總局發佈《細胞治療產品研究與評價技術指導 原則》並再次明確了細胞治療產品可以按照藥品上市,增強了產業界對細胞治療轉化應用的信心和決心。

4.1.2 中國缺少研究指南等規範性檔,技術評價體系尚不完善

由於細胞產品的組織來源、分化潛能、體內作用等較為複雜,研發團隊對細胞生產工藝、品質研究、藥理毒理等的研究水準、設計和開展臨床試驗的能力、安全性風險控制能力等都會對細胞產品的臨床療效產生重要影響。中國既往發佈的細胞治療相關技術指南和評價原則較少,大多數臨床前及臨床研究的設計和實施水準主要依賴於研究團隊的科學素養和自我約束。由於行業發展缺少規範,轉化應用的技術評價體系尚不完善,研究水準良莠不齊,阻礙了產業的健康發展和技術能力的提高。近年來,中國國家藥監局發佈了《細胞治療產品研究與評價技術指導原則》,CDE也針對審評中發現的問題適時地發表了若干觀點或考慮,對細胞治療產品的研究和申報發揮了積極的引導作用。

4.1.3 細胞來源的倫理審查對監管提出全新的挑戰

隨著生物治療技術的進步,異體細胞產品在細胞治療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異體細胞的來源包括供者捐獻的骨髓、外周血、臍帶、脂肪甚至胚胎組織等多種人體組織器官,涉及複雜的倫理和法律問題。如何在確保捐獻人知情且獲得其自願同意的前提下篩選合格的供者來源,並嚴格阻斷產業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人體組織器官買賣和變相買賣的發生,對監管提出了全新的挑戰。目前,絕大多數細胞治療產品是利用成熟體細胞或成體幹細胞製備的,為規範產業有序健康發展,中國亟待制定成體細胞研究與產業化應用相關的倫理準則。

4.2 中國臨床研究的規範性有待提高,轉化研究缺少突破性進展

中國幹細胞基礎研究的論文量和專利數都已經位居世界前列,為幹細胞治療積累了豐富的人才和技術資源,臨床轉化應用的潛力巨大。近年來 中國幹細胞臨床研究增長迅速,但發展一度較為混亂,以投機逐利為目的的臨床研究數量較大,研究的規範性和嚴謹性不高,曾嚴重影響了幹細胞臨床研究和轉化的有序開展,導致幹細胞基礎研究與有效的臨床轉化應用之間存在一定的落差。中國幹細胞治療已在視網膜黃斑變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急性心肌梗死[33]等疾病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總體上,轉化研究能力與美國、歐盟等有明顯差距。

在免疫細胞治療方面,中國存在比較突出的靶向 CD19 CAR-T 研究紮堆的情況,已發表的CAR-T 治療淋巴造血系統惡性腫瘤研究結果中的最佳緩解率與美國接近,但存在研究人群規模較小、患者既往治療和腫瘤負荷不明、中位元劑量分散、缺少高品質同行審議研究等問題。對於判斷惡性 腫瘤患者的臨床獲益,持續緩解與短期療效相比更加重要,但中國的臨床研究在長期隨訪方面的資料普遍缺失,緩解後短時間內復發的情況比較普遍,因此,中國國內臨床上傾向於將CAR-T細胞定位為造血幹細胞移植前的橋接治療。美國 FDA 已經批准的兩個 CAR-T 細胞治療產品,諾華的 Kymriah 和 Kite 公司的 Yescarta 分別在復發難治性 B 細胞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中取得了令人振 奮的長期療效,展示了 CAR-T 細胞治癒淋巴造血惡性腫瘤的可能。此外,CAR-T 作為安全性風險很高的細胞療法,對於研究者的安全性風險意識和臨床處置經驗都有較高要求,中國部分臨床研究在知情同意、不良反應處置等環節不夠規範,甚至已有CAR-T 研究過程中患者死亡導致法律訴訟的案例報導。

4.3 產業鏈存在較多薄弱環節

中國國內通常將細胞治療產業鏈分為上游的細胞來源和生產原材料;中游的細胞生產技術研發以及下游的臨床治療。儘管近年來中國細胞治療產業發展較快,但產業鏈上、中、下游環節均存在較多的薄弱環節。上游細胞來源和生產原材料方面,除了造血幹細胞,幹細胞治療產品的組織來源還包括臍帶、脂肪、流產胚胎組織等,中國國內缺少上述組織採集、運輸和保存的機構,組織捐獻的知情同意和倫理審查要求也有待明確。在基因修飾細胞方面,使用的關鍵原材料除細胞外還包括質粒、病毒載體等,美國細胞治療企業使用的病毒載體多由專門的合同研發生產服務商(CDMO)提供,而國內臨床研究用的病毒載體主要來自於實驗室內小規模包裝,病毒載體的均一性、滴度、純度、感染效率等品質水準與美國存在較大差距,在較大程度上影響了基因編輯效率和細胞終產品的療效和安全性。此外,很多細胞培養過程中需使用人AB 血清,國內人AB血清僅限於醫療機構內採集和使用,缺少商業化供應途徑。中游的細胞生產方面,中國國內很多臨床研究中使用的細胞是在醫院或研究機構的實驗室內生產,符合GMP生產條件的較少,操作人員 GMP意識普遍比較薄弱,在原材料供應商審計、細胞工藝開發、品質研究、放行檢驗等環節均存在較多不足,導致中國細胞治療產品的品質和工藝穩定性與國際先進水準有明顯差距。

本文發表於2019年6月《中國醫藥生物技術》,作者單位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作者高建超,原題:《關於我國細胞治療產業發展現況和監管思路的淺見(上)》。          文 | 中國醫藥生物技術 高建超

2019-06-08 由 知識科普君 發表于健康

幹細胞治療是一種正在發展中的療法,人們對之寄予了厚望,它也常常被比做拯救生命的最後一根「稻草」。

正是因為有著巨大的應用前景,人們對之十分嚮往。然而,有些人因為沒有正確認識幹細胞療法以至於落入了騙子的圈套 。負面新聞的流出,增加了人們對這種療法的誤解。

關於幹細胞療法的應用前景,相信大家已經從以往的文章中了解到,比如幹細胞對糖尿病、腦中風、脊髓損傷等疾病的治療前景,這些已經被很多臨床研究證實。

守護孩子:盤點幹細胞對兒童皮膚、腦部、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療

快訊| 23項臨床試驗證實 間充質幹細胞治療中風效果更顯著

間充質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坐輪椅14年,奇蹟站起來

在國外,已經有14款幹細胞療法獲批上市,並且已有患者受益。那麼在國內,患者到底能不能使用上這麼有前景的療法?這也是患者最為關切的問題之一。

3款幹細胞新藥臨床試驗獲批

現如今,幹細胞作為藥品來發展的模式已經越來越清晰。也就是說未來幹細胞將作為藥品來治療病人,有著具體的適應症和使用範圍,而不是一些人騙子口中的「包治百病」。

令人興奮的是,國內幹細胞新藥的發展有了明顯的提速。

根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藥品審評中心官網信息,最近又有一款幹細胞新藥臨床試驗獲得批准,適應症是膝骨關節炎。2019年以來已經有3款幹細胞新藥臨床試驗獲批,適應症包括膝骨關節炎和糖尿病足。

臨床試驗是新藥上市之前必將經歷的環節,它是驗證新藥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關鍵。

幹細胞新藥上市時間有望縮短

2018年6月至今,共有7款間充質幹細胞新藥註冊申報獲得受理,2019年短短的幾個月內3款幹細胞新藥臨床試驗獲得批准。這些數據反映了我國幹細胞新藥發展的新速度。

在過去幾年,國內幹細胞新藥的研發和申報由於監管制度的原因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這幾年,隨著監管制度漸漸明朗,幹細胞新藥有了新的發展——相繼出台的新政策大力推動著幹細胞新藥的研發和申報,以及縮短上市時間。

2017年頒布的《藥品註冊管理辦法(修訂稿)》明確指出細胞治療類產品可以按藥品進行註冊上市,緊接著《細胞治療產品研究與評價技術指導原則(試行)》的頒布,更加明晰了細胞治療作為藥品申報的標準。

2018年11月,我國新藥臨床審批迎來了轉折,正式由過去的審批制度轉變為默示許可,由「點頭制」批准正式轉入「搖頭制」批準時代。也就是說,在我國申報藥物臨床試驗的,自申請受理並繳費之日起60日內,申請人未收到CDE否定或質疑意見的,可按照提交的方案開展藥物臨床試驗。

「60天臨床試驗默示許可」將大大縮短新藥研發進程,以及縮短新藥上市時間。在這種模式下,已經有3款幹細胞新藥臨床試驗獲得批准,相信之後會出現更多的獲批項目。

誰會是第一批受益者?

幹細胞已經被應用至多種疾病的治療研究中,哪些疾病患者可能有機會使用上這種療法呢?

當前國內通過受理的幹細胞新藥涉及的疾病包括骨關節炎、牙周炎如慢性牙周炎所致骨缺損、移植物抗宿主病、慢性創面(糖尿病潰瘍等)、潰瘍性結腸炎。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此外,截止目前全國已有115家(包括軍隊醫院)研究機構通過了幹細胞臨床研究機構的備案,共有37個幹細胞臨床研究項目通過備案,涉及的疾病包括:急性心梗、小兒腦性癱瘓、卵巢早衰、銀屑病、間質性肺病、膝骨關節炎、帕金森病、視網膜色素變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潰瘍性結腸炎、骨修復、空鼻綜合症、不孕症、狼瘡性腎炎、視神經脊髓炎、薄性子宮內膜、COPD所致肺動脈高壓、失代償性B型肝炎肝硬化、神經病理性疼痛、半月板損傷。

並且獲得受理和通過批准的項目以及通過備案的項目正在不斷增加,這就意味著將會有更多的研究項目面向患者,涉及到的疾病種類也會更加廣闊。

隨著臨床研究項目的進一步發展,能夠使用上幹細胞療法的第一批患者會很快出現。

隨著臨床研究的進一步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幹細胞療法會讓更多的病人真正受益,也會讓更多的人正確認識到幹細胞療法的「魔力」。

文章出自:每日頭條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ealth/ppa2bv8.html

醫麥客 2019-06-25 09:45:35
近日,先後有七家生物製藥公司公開募股(IPO)上市,幾乎都是專注於研究腫瘤免疫、基因治療和細胞治療的公司。

靶向基因療法公司:BridgeBio Pharma

BridgeBio Pharma於2019年5月24日遞交IPO上市文件,6月17日宣布IPO價格為每股14-16美元,於2019年6月27日IPO上市登錄納斯達克進行交易,發行1500萬股,預計募資2.4億美金,股票代碼為“BBIO”。 J.P. Morgan/ Goldman Sachs/ Jefferies/ SVB Leerink/ KKR承銷。

BridgeBio成立於2015年,是一家專注於開發新型靶向基因療法的臨床階段生物製藥公司,BridgeBio的企業架構是由一系列專注單個研發管線的分公司組成,可以根據需要,在研發項目之間有效地分配人員和資金,將早期科學迅速轉化為從源頭治療疾病的藥物。

該公司擁有超過15個在研藥物組合,包含腫瘤學,心髒病學,神經病學,皮膚病學和內分泌學等多個治療領域的臨床前期和後期開發。一些具體適應症包括轉甲狀腺素蛋白澱粉樣變性病(ATTR-CM和ATTR-PN),泛酸激酶相關神經變性(PKAN),Gorlin綜合徵和頻繁的基底細胞癌,營養不良性大皰性表皮鬆解症(DEB),Darier和Hailey-Hailey病, Netherton綜合徵,靜脈畸形,Canavan病,Leber’s遺傳性視神經病變,鉬輔因子缺乏A型,軟骨發育不全和FGFR,SHP-2和K-RAS驅動的癌症。

基因工程公司:Stoke Therapeutics

Stoke Therapeutics於2019年5月23日遞交IPO上市文件,計劃發行價為每股14-16美元,6月18日,宣布了其IPO價格為每股18美元,發行670萬股,計劃募資1.42億美金。於2019年6月19日 IPO上市登錄納斯達克進行交易,6月21日結束,股票代碼為“STOK”。 J.P. Morgan/ Cowen/ Credit Suisse承銷。

2018年,Stoke由Apple Tree Partners投資4000萬美元資助成立。致力於開發第一個精準醫學平台,通過精確上調蛋白質表達以將目標蛋白質恢復到接近正常水平從而治療嚴重遺傳疾病的根本原因。目前已經驗證了數百個可以通過其靶向擴增核基因產物技術平台TANGO(Targeted Augmentation of Nuclear Gene Output)上調的基因,重點包括中樞神經系統、眼睛和肝臟的組織。該公司最初的重點是治療Dravet綜合徵,一種嚴重的進行性遺傳性癲癇,另外也專注於由單個基因突變引起的遺傳疾病領域。

TANGO利用獨特的專利機制進行反義介導的剪接調節,防止天然存在的、非生產性、信使RNA或mRNA的合成,並增加生產性mRNA的合成,從而增加功能性蛋白質的產生。這樣可以解決多種形式、非生產性、剪接事件,並且適用於大多數功能喪失突變,從而可能為單個基因中的大量突變引起的疾病提供單一藥物方法。

七家生物公司IPO上市,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细胞治疗领域成热宠

▲圖片來源:Stoke Therapeutics 官網

腫瘤免疫療法生物製藥公司:Atreca

Atreca於2019年5月24遞交IPO上市文件,6月19日,宣布了其IPO價格為每股17美元,發行740萬股,計劃募資1.25億美金。於2019年6月20日 IPO上市登錄納斯達克進行交易,6月24日結束,股票代碼為“BCEL”。 Cowen/ Evercore ISI/ Stifel承銷。

該公司專注於開發免疫腫瘤療法,研發基於抗體的新型免疫治療藥物來治療多種實體腫瘤類型。其專有的免疫RepertoireCapture®技術可在非常高的通量下以單細胞水平描述患者的免疫反應,基本上沒有偏差或錯誤,無需事先了解抗原即可識別和生成功能性人類抗體和TCR。

Atreca正在推進一系列候選藥物,期望使人體免疫應答參與腫瘤學和其他適應症,從而推動更好的治療效果。主要候選藥物是ATRC-101,預計將在2019年底會提交研究性新藥(IND)申請,並於2020年初開始對實體瘤患者進行1b期臨床試驗。

七家生物公司IPO上市,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细胞治疗领域成热宠

▲圖片來源:Atreca 官網

腫瘤基因組學公司:Personalis

Personalis於2019年5月23日遞交IPO上市文件,6月19日,宣布了其IPO價格為每股17美元,發行670萬股,計劃募資1.549億美金。於2019年6月20日 IPO上市登錄納斯達克進行交易,6月24日結束,股票代碼為“PSNL”。 Morgan Stanley/ BofA Merrill Lynch/ Cowen and Company承銷。

Personalis成立於2011年,一般與製藥公司合作,通過提供高度準確和全面的腫瘤免疫基因組學來推動更有效的癌症免疫療法的開發。 Personalis開發的ACE ImmunoID平台,改進了核酸製備過程,同時將其與專利測定和測序方法相結合,提供全面測序並確保突變的高靈敏度。 ImmunoID NeXT是第一個從單一樣本中提供腫瘤及其微環境綜合分析的平台。它將多種腫瘤學生物標誌物分析合併為一體–=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從單一,珍貴的腫瘤標本中獲得的生物學見解。解決了當樣本有限時,研究人員必須決定對哪些生物標記物進行分析的問題。

在2020年,Personalis預計將推出其首個液體活檢分析,旨在分析所有人類基因,以檢測在治療壓力下產生的潛在新抗原和腫瘤逃逸機制。

 

七家生物公司IPO上市,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细胞治疗领域成热宠

臨床階段生物科技公司:

Akero Therapeutics

Akero Therapeutics於2019年5月24日遞交IPO上市文件,6月19日,宣布了其IPO價格為每股16美元,發行500萬股,計劃募資9200萬美元。於2019年6月20日 IPO上市登錄納斯達克進行交易,6月24日結束,股票代碼為“AKRO”。 J.P. Morgan/ Jefferies/ Evercore ISI承銷。

該公司成立於2017年,旨在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和其他嚴重代謝紊亂患者開發轉化療法。目前正在開發AKR-001,一款新型長效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21(FGF21)的類似物,旨在利用內源性激素FGF21的固有益處,降低肝臟脂肪,減輕炎症和逆轉纖維化的潛力。 AKR-001是該公司的首席計劃,用於NASH治療正在進行2a期臨床試驗

七家生物公司IPO上市,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细胞治疗领域成热宠▲圖片來源:Akero Therapeutics 官網

基因治療公司:Prevail Therapeutics

Prevail Therapeutics於2019年5月24日遞交IPO上市文件,6月19日,宣布了其IPO價格為每股17美元,發行740萬股,計劃募資1.25億美元。於2019年6月20日 IPO上市登錄納斯達克進行交易,6月24日結束,股票代碼為“PRVL”。 Morgan Stanley/ BofA Merrill Lynch/ Cowen and Company承銷。

Prevail Therapeutics成立於2017年,致力於開發基於AAV的基因療法,用於治療患有患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患者。目前該公司已獲得一種腺相關病毒(AVV)基因療法載體技術授權,技術名為NAV AVV9。這項技術將被用於公司基因療法的開發工作中,其中就包括公司的主要在研項目PR001。

PR001是一種基於AAV9的單劑量基因療法,以GBA1基因變異為靶點,用以治療GBA1基因變異相關的帕金森病。 2019年6月4日,該公司宣布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已接受其PR-001的Ⅰ/Ⅱ期臨床試驗申請。

七家生物公司IPO上市,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细胞治疗领域成热宠▲圖片來源:Prevail Therapeutics官網

細胞免疫療法公司:

Adaptive Biotechnologies

Adaptive Biotechnologies Corporation於2019年5月30日遞交IPO上市文件,計劃於2019年6月27日IPO上市登錄納斯達克進行交易,發行價為每股15-17美元,發行1250萬股,募資2億美元,股票代碼為“ADPT”。 Goldman Sachs/ J.P. Morgan/ BofA Merrill Lynch承銷。

Adaptive Biotechnologies成立於2009年,致力於利用計算機基礎設施進行高通量基因測序,使科學家能夠精確分析T細胞受體(TCR)。該公司的免疫醫學平台(Immune Medicine Platform)應用公司的專有技術來讀取患者免疫系統的各種遺傳密碼,並準確了解它如何檢測和治療患者的疾病。 immunoSEQ是該平台的基石,也是公司的基礎研究和開發引擎。這項新技術使科學家能夠在一個人身上識別出1000萬到1500萬個獨特的TCRs。 clonoSEQ是該公司的第一個臨床診斷產品,是FDA授權的首個檢測和監測選擇性血癌患者微小殘留病的檢測方法。

2018年初,Adaptive與Microsoft合作開發了一種可以在一次檢測中診斷多種疾病的血液檢測。並於2019年1月宣布,準備推出幫助25000名患有五種疾病的人排序免疫數據,這五種疾病包括Ⅰ型糖尿病,乳糜瀉,卵巢癌,胰腺癌和萊姆病。 2019年1月,Adaptive與羅氏旗下基因泰克達成協議,開發、生產和商業化新型抗原定向T細胞療法,用於個體化治療多種癌症。

七家生物公司IPO上市,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细胞治疗领域成热宠

▲图片来源:Adaptive Biotechnologies官网

推荐阅读:

参考出处:https://www.biospace.com/article/ipos-on-parade-bridgebio-stoke-atreca-and-others/

文章出自:今日頭條

https://www.toutiao.com/i6706278482474697223

2019-06-18 09:46:19 来源: 科技日報
  幹細胞因其再生能力往往被人們寄予“青春泉”式的魔幻期待,然而,打著幹細胞療法的幌子牟取暴利的事件也頻見輿論。
近日,美國對非正規幹細胞療法的治理又一次引發了人們對這種新興的醫療技術及相關產品的關注。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表示,佛羅里達州一家地方法院判定美國一家幹細胞公司旗下診所違法。該機構宣稱來源於脂肪組織的間充質乾細胞產品可有效治療包括帕金森病、視網膜黃斑變性等多種病症,而事實上這一干細胞療法尚未被證實安全有效。
幹細胞難以包治百病
幹細胞是一類具有自我複制能力的多潛能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它可以分化為功能細胞。研究人員利用其分化、增殖的特點,把健康的干細胞移植到患者體內,修復或替換受損細胞或組織,從而達到治癒的目的,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干細胞療法。
學界將這顆21世紀初興起的新星視若瑰寶,使用其他醫療技術無法康復的患者也將希望寄託在它的身上。
儘管某些技術還不成熟,強烈的用戶需求和巨大的利益攫取足夠讓一些尚不具備條件的機構利用乾細胞療法冒險。過去幾年裡,在全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直接面向消費者但未經批准的干細胞治療行為在持續增長。
“近年來幹細胞療法亂象頻生,主要還是在間充質乾細胞的應用方面。這類幹細胞可以對免疫相關疾病的治療有所幫助,然而很多不法機構將之用於應對多種疾病,包裝成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同濟大學醫學院附屬東方醫院教授左為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間充質乾細胞移植目前僅被證明對關節炎、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幾種特定疾病有效,並非任何疾病都可以用這種干細胞治療。間充質乾細胞的分化潛能是非常有限的,僅一類幹細胞就能包治百病的說法沒有科學依據。
在左為看來,來源多、易獲取、成本低是不法醫療機構“瞄上”間充質乾細胞的主要原因。這類幹細胞可以從皮下脂肪或血液中獲取。相對於其他幹細胞,如造血幹細胞、肺幹細胞、眼角膜緣幹細胞等,間充質乾細胞分離的技術手段相對簡單、培養擴增條件容易達到,經濟成本較低廉。
2016年調查顯示,351家美國公司向消費者銷售所謂的干細胞療法,幾乎一半的公司在他們的營銷材料中提到了間充質乾細胞。
當然,還有其他類型的干細胞也被當成“搖錢樹”。 2013年,意大利衛生部叫停了一種基於骨髓幹細胞的治療手段,原因是沒有科學依據且可能非常危險;2018年,“我國民眾前往烏克蘭接受胚胎幹細胞治療、一針10萬元”的新聞引發公眾討論,後有相關專家指出,該醫療機構不合規操作,無法達到健康長壽的期望效果,反而有致癌風險。
在左為看來,幹細胞治療“黑市”絕大多數情況下沒有任何的生物醫學理論作為基礎,而且在整個乾細胞的製備和臨床使用流程中也沒有規範的監管。
歐美獲准上市的技術產品僅為少數
市場上有關幹細胞療法的宣傳眾多,讓人看花了眼。不禁要問,究竟哪些才是經過監管部門嚴格審核、有科學依據且安全有效的?
“通過歐美監管部門批准的干細胞療法相對不多,約十幾種,其中大部分是造血幹細胞相關產品和技術,還有一些是對皮膚、軟骨、眼角膜等部位損傷的治療。”左為告訴記者,我國干細胞療法還停留在臨床試驗階段,目前還沒有任何一種干細胞療法真正通過國家相關部門的審批並上市銷售。
經過多年發展,造血幹細胞療法日趨成熟,其原理是將他人或患者自己的造血幹細胞注入到患者體內,重建骨髓造血及免疫功能。造血幹細胞來源主要包括骨髓外周血和臍帶血,可以用於治療血液系統疾病,包括白血病、惡性淋巴瘤、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多發性骨髓瘤等。
“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通過審核批准的正規幹細胞治療產品都具有同一特點,即利用相應受損組織來源的干細胞來治療疾病。”左為說,造血幹細胞如此,其他類型乾細胞產品亦如此。
例如,FDA批准的一項自體表皮移植術(Epicel)可用於被燒傷的成人和兒童患者,這類患者燒傷往往很嚴重,燒傷面積佔全身表面積的30%以上。 “該技術就是通過患者自身的表皮幹細胞移植使患者再生出具有正常功能、較為完好的皮膚。”左為說。
再如,“2015年,幹細胞產品Holoclar在歐盟獲得有條件批准上市。目前Holoclar僅限於歐盟國家,還沒有在其他國家上市。”左為表示。 Holoclar通過患者自身眼角膜邊緣處的干細胞來治療成人患者因物理或化學灼燒而引起的中重度角膜緣幹細胞缺陷症。此前歐盟相關監管部門證實該產品安全有效,但以防萬一,其獲得的上市批准是有條件的,製藥公司要進行額外補充研究,並允許這款藥物在歐洲上市。
“幹細胞治療領域雖有一些技術已經通過某些國家監管部門的認證或批准,但還是有很多技術仍在實驗階段。”左為告訴記者。
科學監管治理還需進一步完善
FDA代理局長內德·沙普利斯曾經說過,以細胞為基礎的再生醫學擁有重要的醫學前景,但在未經批准的情況下使用可能給患者造成嚴重後果。
為了守好乾細胞治療領域的淨土,很多國家都在探尋治理幹細胞亂象的方法和策略。 “歐盟國家和美國通常按照藥品的規定來管理幹細胞產品,而據我所知,日本和澳大利亞除了按照藥品管理之外,還把乾細胞技術做為一項醫療技術管理。”左為告訴記者,我國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按照藥品管理。直至2015年,原國家衛計委和原食藥監總局聯合發文,明確了乾細胞臨床研究的備案製度,我國也開始走向按照藥品、技術管理的“雙規制”道路。
按照藥品管理和醫療技術管理有何不同?左為指出,對於藥品來說,幾乎所有滿足基本條件的醫療機構都可以使用,即“多點”使用;而醫療技術則僅在某些特定的醫療機構有條件地應用,即“定點”使用。應用場景的不同註定了藥品的生產、製備過程要比醫療技術更加嚴格,要求普適性、均一性。然而,正是由於藥品對於質量要求遠高於醫療技術,因此在幹細胞藥品的研究開發階段,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也會高很多,需做大量的工藝優化、質量研究、穩定性研究並開展大樣本臨床實驗等;而若以醫療技術的“規格”管理,幹細胞技術可將應用者縮小至某家醫院、某個團隊甚至某位醫師,有利於快速推進技術。
“幹細胞治療大規模應用還需時間,但乾細胞治療按藥物管理是必然趨勢。”國家幹細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韓忠朝曾在接受相關媒體採訪時表示。左為也推測,未來幹細胞治療或將以藥品管理的方法為主,輔之以醫療技術的方法進行管理。
“如何科學監管幹細胞療法,這是很多國家都需破解的難題,我國也在根據本國國情逐漸改革和構建較為完善的監管治理體系。”左為說。 (實習記者 於紫月)
文章出自: 科技日报  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19-06/18/c_1124637417.htm
原創: GT Geek 基因治療領域2019/06/15

治療罕見血液病β地中海貧血的基因治療藥物Zynteglo的最新價格現已確定,大約180萬美元。

Bluebird Bio(納斯達克股票代碼:BLUE)的基因治療藥物Zynteglo兩週前在歐洲獲得批准上市,於昨日在阿姆斯特丹舉行的歐洲血液學協會(EHA)年會上公佈了藥物價格。這一消息使得Zynteglo成為市場上第二種以超過一百萬美元價格上市的藥物。第一種超過100萬美元價格上市的藥物也是一種基因療法,即上個月被FDA批准治療脊髓性肌萎縮的Zolgensma,其開發商為諾華(紐約證券交易所代碼:NVS),藥物價格約為210萬美元。

Zolgensma和Zynteglo批准是基因療法是否經濟可行的關鍵測試案例。與人們長期服用的傳統藥物相比,這些療法的治療效果旨在一次治療終生有效,雖說理論上可行,但實際是否可以終生有效並不能完全保證。到目前為止,尚不清楚基因療法療效最終將持續多長時間,因為大多數基因療法的臨床記錄時間還不夠長。因此,開發商和保險公司正在努力解決支付治療費用的問題。

在製定價格時,Bluebird遵循了諾華公司的策略,該公司正在與保險公司達成“基於治療結果的支付協議”,將Zolgensma的價格與療效掛鉤。諾華還表示,它正在與保險公司討論在治療後五年時間內支付基因療法的方案。

在其EHA年會上,Bluebird表示,Zynteglo的治療費用可以在五年內分攤,每年約357,567美元。支付模式可能因國家/地區而異,公司將與後續的各個國家合作,將基因治療推向市場。

在製定Zynteglo的價格時,Bluebird指出該療法在很大程度上會降低患者的醫療成本。患有β地中海貧血的患者無法產生足夠量的血紅蛋白,根據其病症的嚴重程度,β地中海貧血患者可能需要每兩周到四周輸血一次。 Bluebird的基因療法的目標是減少或消除這種輸血的需要,理想情況下是一次治療終生有效。

有條件的批准意味著Bluebird必須繼續提供額外的數據,進一步驗證其療效,直到它有足夠的數據將藥物的狀態轉換為標准上市許可。同時,為了該藥物能在美國獲批上市,一系列相關試驗正在進行中,Bluebird的目標是2020年能夠在美國銷售Zynteglo。此外,Bluebird 還在另一種罕見血液病鐮狀細胞病中測試該藥物療效。

文章出自:https://mp.weixin.qq.com/s/KW_DLO0YtoVNPTJJym5FJg

近期幹細胞療法研究進展速覽
文/T.Shen

PNAS:彈性蛋白原或能促進乾細胞生長 有望加速新型乾細胞療法的開發
doi:10.1073/pnas.1812951116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悉尼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一種用於製造彈性外科凝膠劑(膠水)的原料—彈性蛋白原(tropoelastin)或能促進乾細胞生長並幫助機體進行自我修復。幹細胞能幫助機體修復並組建包括皮膚和肌肉等多種人體組織,多年以來研究人員一直在尋找新方法讓幹細胞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但並未取得顯著的成果。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方法,即利用彈性蛋白原就能快速廉價地產生更多幹細胞,彈性蛋白原能賦予活體組織伸展和收縮的能力;研究者表示,這種新方法能夠快速有效地促進間質乾細胞生長和補充。 Giselle Yeo博士解釋道,如今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始利用乾細胞開發新型細胞療法治療一系列利用常規療法無法治療的人類疾病,包括骨骼組織損傷、心髒病、退行性疾病和器官衰竭等。但很不幸的是,由於乾細胞供應不足,基於乾細胞的細胞療法的廣泛應用受到了明顯的抑制。

Cell Stem Cell:研究人員發現控制干細胞分化的藥物!幹細胞療法或將終結肌肉萎縮症!
doi:10.1016/j.stem.2017.12.010

研究人員發現了一項可以克服目前幹細胞治療障礙的新技術。一個由UBC研究人員一起創造的藥物也許可以克服幹細胞治療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幹細胞可能會太早及太快分化變成特定的組織細胞。如果這個藥物可以像在實驗室小鼠身上那樣發揮作用的話,也許將使乾細胞療法更接近現實。

UBC和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對於使用乾細胞輔助肌肉組織再生治療肌肉萎縮症很感興趣,肌肉萎縮症是一種遺傳疾病,病人肌肉會隨時間而受損變弱。幹細胞具有分化產生組成人體特定組織的新細胞,因此具有治愈這類疾病的潛力。理論上,幹細胞可以產生新組織替代受損的組織。

但是科學家們卻鮮有成功,尤其是對於肌肉,因為乾細胞一旦從實驗室培養皿中分離出來就開始分化,不再是乾細胞。就肌肉萎縮症而言,肌肉乾細胞會停止分裂、分化形成肌纖維,而肌纖維的移植效果並不好。

Eur J Neurosci:經過CRISPR/Cas9n編輯的干細胞有望治療帕金森病
doi:10.1111/ejn.14286

在英國,帕金森病的發病率大約為1/350。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愛丁堡大學和UCB製藥公司(UCB Pharma Ltd.)的研究人員在改善一種新出現的治療帕金森病的方法上邁出了關鍵一步。這一進展可能有助於開發一種有希望的稱為細胞替代療法(cell replacement therapy)的療法。專家們希望這種涉及將健康細胞移植到被帕金森病破壞的大腦區域中的療法能夠緩解震顫和平衡問題等症狀,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期刊上。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構建出對帕金森病有抵抗力的人胚胎幹細胞(hESC)。具體而言,他們利用一種稱為CRISPR/Cas9n的先進技術切除hESC中的DNA片段。在這樣做的過程中,他們剔除了與有毒性的團塊(稱為路易小體)形成相關的基因SNCA,其中這種毒性團塊形成是帕金森患者中的腦細胞的一種典型特徵。

在實驗室測試中,這些幹細胞在培養皿中可被轉化為產生多巴胺的神經元。它們隨後在接受一種化學試劑處理後就可導致路易小體形成。這些研究人員發現相比於未經過基因編輯的神經元,經過基因編輯的神經元並沒有形成有毒性團塊。

PLoS Pathog:基因編輯的干細胞有望消除HIV
doi:10.1371/journal.ppat.1006956

使用基因編輯的骨髓幹細胞可以顯著降低感染猴/人免疫缺陷病毒(SHIV)的豬尾獼猴休眠的“病毒水庫”的大小,來自福瑞德哈金森腫瘤研究中心的Christopher Peterson及其同事在PLOS Pathogens上發表了這項最新研究。 2007年,HIV陽性的Timothy Brown接受了骨髓幹細胞移植以治療白血病。而這個過程卻意外地清除了他體內的HIV,可能是由於供體細胞的CCR5基因發生突變,使他對HIV產生了抗性。但是要找到攜帶CCR5突變的供體是很困難的,同時這種移植對於健康的HIV陽性患者而言是非常危險的,因為供體細胞有可能攻擊自身細胞。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Peterson及其同事現在正在探索使用基因編輯技術給病人自身的干細胞引入CCR5突變。在過去的工作中,他們證明了他們可以安全的從健康獼猴身上取出骨髓幹細胞、編輯CCR5基因並進行回輸,而CCR5突變細胞成功地增殖了。

現在,研究人員在感染SHIV並接受抗逆轉錄病毒治療的獼猴身上使用相同的技術,使它們與正在接受治療以降低HIV水平的HIV病人相似。研究人員發現在移植了CCR5基因突變的骨髓幹細胞後,這些細胞在獼猴體內成功增殖,產生了攜帶CCR5突變的白細胞,因此對SHIV產生了抗性。

Cell Rep:糖尿病新療法來啦!特殊的胰腺幹細胞有望再生胰腺β細胞對葡萄糖產生反應!
doi:10.1016/j.celrep.2018.02.006

近日,一項發表在國際雜誌Cell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邁阿密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刺激人類胰腺中的祖細胞或能產生對葡萄糖響應的β細胞,相關研究有望幫助研究人員開發針對1型糖尿病的再生細胞療法。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假設胰腺中可能存在能夠再生胰島的祖細胞,但研究人員並未證明這種假設;本文中,研究人員就鑑別出了這些幹細胞的確切解剖位置,同時也證實這些幹細胞的增殖潛力,以及其能夠轉化成為對葡萄糖反應的β細胞。

研究者Juan Dominguez-Bendala博士說道,深度研究這些胰腺幹細胞或能幫助我們利用內源性的細胞供應庫來進行β細胞再生,同時未來開發出治療1型糖尿病的新型治療策略,結合此前研究人員利用BMP-7來刺激胰腺幹細胞生長的結果,研究人員認為他們完全有能力誘導這些幹細胞轉化成為功能性的胰島組織。

Science子刊:重磅!利用表達PD-L1的造血幹細胞有望治療1型糖尿病
doi:10.1126/scitranslmed.aam7543

蛋白PD-L1在來自1型糖尿病小鼠和1型糖尿病患者的造血幹細胞中是缺乏的。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和意大利的研究人員通過灌注事先經過處理產生更多的蛋白PD-L1的造血幹細胞,成功地逆轉了小鼠模型中的1型糖尿病。這些造血幹細胞抑制來自小鼠和人類的胰島細胞中的自身免疫反應,並且逆轉糖尿病小鼠中的高血糖症。

這項研究證實灌注到這些小鼠中的這些事先經過處理的造血幹細胞到達胰腺(產生胰島細胞的地方)中。幾乎所有的這些小鼠在短期內都被治癒了,而且這些小鼠中的三分之一在它們的生命當中維持正常的血糖水平。不論是通過基因療法還是利用小分子進行預處理讓造血幹細胞產生PD-L1,這種治療方法都是有效的。

Cell子刊:利用人幹細胞治療糖尿病取得新進展
doi:10.1016/j.stemcr.2018.12.012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證實通過調整誘導人幹細胞產生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的配方,由此產生的β細胞對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波動更敏感。當他們將這些β細胞移植到不產生胰島素的小鼠體內時,它們開始在幾天內分泌胰島素,而且數月內持續控制這些小鼠體內的血糖,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Stem Cell Reports期刊上。

研究者Jeffrey R. Millman博士說,“我們能夠克服在之前產生這些細胞的過程中的一個主要弱點。當遇到葡萄糖時,新產生的分泌胰島素的細胞更快地和更恰當地作出反應。在沒有患上糖尿病的人群中,這些細胞表現得更像β細胞。”這些研究人員如今認為,可能是時候評估這種干細胞方法是否能夠產生胰島素並有效控制人體中的血糖。

Stem Cells:新技術或能利用幾毫升血液製造大量幹細胞 有望開發出心血管疾病潛在療法
doi:10.1002/stem.2936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tem Cell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有望開發出治療血管和糖尿病相關的心血管疾病的新型療法。文章中,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技術,其能利用少量血液樣本在短時間內產生大量幹細胞,隨後這些幹細胞能夠替代血管內損傷的細胞,這種療法有望抑製糖尿病患者多种血管相關的並發症,包括心髒病發作、腎臟疾病和失明等。

研究者Andriana Margariti表示,能在短時間內利用幾毫升血液產生大量幹細胞,這或許是一項真正的開創性成就,有望徹底改變我們治療大量血管疾病的方式或模式;此前進行細胞轉化過程往往會涉及皮膚的活組織檢查或需要大量血液,這對於許多患者而言根本不可行,因為對於患者風險很大且需要很長的恢復時間。

PLoS Genet:毛囊幹細胞具有修復小鼠受損神經元的潛力
doi:10.1371/journal.pgen.1008034

近日,馬里蘭大學醫學院的Thomas Hornyak及其同事在最近發表在《PLOS Genetics》上的一項新研究中表明,一群特殊的毛囊幹細胞有可能再生使小鼠神經元被隔離的塗層,這項研究為尋找某些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方案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

由於黑色素細胞產生的色素,頭髮和皮膚呈現出不同的紅色、棕色、黑色和黃色。胚胎中的黑素細胞起源於神經嵴細胞,神經嵴細胞也能產生神經元及其支持神經膠質細胞。在此之前,Hornyak和他的同事發現了兩個不同的干細胞囊,它們在成熟的毛囊內產生黑色素細胞。

Stem Cell Res Ther:來自老年機體的人類誘導多能幹細胞衍生的間充質乾細胞或能“返老還童”
doi:10.1186/s13287-019-1209-x

原代間充質乾細胞(MSCs)的使用往往充滿著與年齡相關的不足,諸如有限的擴張及過早衰老等,人類誘導多能幹細胞所衍生的間充質乾細胞(iMSCs,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derived MSCs)已經被證明是MSCs的游泳臨床來源,其能有效克服與衰老相關的一些缺點,這一概念的重要性體現在了一項1期臨床試驗的治療中。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海涅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就通過研究分析了iMSCs中與恢復活力相關的標誌是如何獲取的。研究者比較了分化自胚胎幹細胞(ESCs-H1)的iMSCs和iPSCs(誘導多能幹細胞)之間在細胞特性、轉錄組和分泌組上的差異,ipsCs源於年輕人和老年人機體中的MSCs ,其所產生的iMSCs(與來源無關)符合MSCs的標準,而且系統樹分析結果證實,所有iMSCs的轉錄組與親本的MSCs能聚集在一起,但卻不同於多能幹細胞。

Copy Protected by Chetan's WP-Copyprot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