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幹細胞療法研究進展速覽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悉尼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一種用於製造彈性外科凝膠劑(膠水)的原料—彈性蛋白原(tropoelastin)或能促進乾細胞生長並幫助機體進行自我修復。幹細胞能幫助機體修復並組建包括皮膚和肌肉等多種人體組織,多年以來研究人員一直在尋找新方法讓幹細胞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但並未取得顯著的成果。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方法,即利用彈性蛋白原就能快速廉價地產生更多幹細胞,彈性蛋白原能賦予活體組織伸展和收縮的能力;研究者表示,這種新方法能夠快速有效地促進間質乾細胞生長和補充。 Giselle Yeo博士解釋道,如今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始利用乾細胞開發新型細胞療法治療一系列利用常規療法無法治療的人類疾病,包括骨骼組織損傷、心髒病、退行性疾病和器官衰竭等。但很不幸的是,由於乾細胞供應不足,基於乾細胞的細胞療法的廣泛應用受到了明顯的抑制。

研究人員發現了一項可以克服目前幹細胞治療障礙的新技術。一個由UBC研究人員一起創造的藥物也許可以克服幹細胞治療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幹細胞可能會太早及太快分化變成特定的組織細胞。如果這個藥物可以像在實驗室小鼠身上那樣發揮作用的話,也許將使乾細胞療法更接近現實。

UBC和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對於使用乾細胞輔助肌肉組織再生治療肌肉萎縮症很感興趣,肌肉萎縮症是一種遺傳疾病,病人肌肉會隨時間而受損變弱。幹細胞具有分化產生組成人體特定組織的新細胞,因此具有治愈這類疾病的潛力。理論上,幹細胞可以產生新組織替代受損的組織。

但是科學家們卻鮮有成功,尤其是對於肌肉,因為乾細胞一旦從實驗室培養皿中分離出來就開始分化,不再是乾細胞。就肌肉萎縮症而言,肌肉乾細胞會停止分裂、分化形成肌纖維,而肌纖維的移植效果並不好。6

在英國,帕金森病的發病率大約為1/350。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愛丁堡大學和UCB製藥公司(UCB Pharma Ltd.)的研究人員在改善一種新出現的治療帕金森病的方法上邁出了關鍵一步。這一進展可能有助於開發一種有希望的稱為細胞替代療法(cell replacement therapy)的療法。專家們希望這種涉及將健康細胞移植到被帕金森病破壞的大腦區域中的療法能夠緩解震顫和平衡問題等症狀,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期刊上。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構建出對帕金森病有抵抗力的人胚胎幹細胞(hESC)。具體而言,他們利用一種稱為CRISPR/Cas9n的先進技術切除hESC中的DNA片段。在這樣做的過程中,他們剔除了與有毒性的團塊(稱為路易小體)形成相關的基因SNCA,其中這種毒性團塊形成是帕金森患者中的腦細胞的一種典型特徵。

在實驗室測試中,這些幹細胞在培養皿中可被轉化為產生多巴胺的神經元。它們隨後在接受一種化學試劑處理後就可導致路易小體形成。這些研究人員發現相比於未經過基因編輯的神經元,經過基因編輯的神經元並沒有形成有毒性團塊

使用基因編輯的骨髓幹細胞可以顯著降低感染猴/人免疫缺陷病毒(SHIV)的豬尾獼猴休眠的“病毒水庫”的大小,來自福瑞德哈金森腫瘤研究中心的Christopher Peterson及其同事在PLOS Pathogens上發表了這項最新研究。 2007年,HIV陽性的Timothy Brown接受了骨髓幹細胞移植以治療白血病。而這個過程卻意外地清除了他體內的HIV,可能是由於供體細胞的CCR5基因發生突變,使他對HIV產生了抗性。但是要找到攜帶CCR5突變的供體是很困難的,同時這種移植對於健康的HIV陽性患者而言是非常危險的,因為供體細胞有可能攻擊自身細胞。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Peterson及其同事現在正在探索使用基因編輯技術給病人自身的干細胞引入CCR5突變。在過去的工作中,他們證明了他們可以安全的從健康獼猴身上取出骨髓幹細胞、編輯CCR5基因並進行回輸,而CCR5突變細胞成功地增殖了。

現在,研究人員在感染SHIV並接受抗逆轉錄病毒治療的獼猴身上使用相同的技術,使它們與正在接受治療以降低HIV水平的HIV病人相似。研究人員發現在移植了CCR5基因突變的骨髓幹細胞後,這些細胞在獼猴體內成功增殖,產生了攜帶CCR5突變的白細胞,因此對SHIV產生了抗性。

 

近日,一項發表在國際雜誌Cell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邁阿密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刺激人類胰腺中的祖細胞或能產生對葡萄糖響應的β細胞,相關研究有望幫助研究人員開發針對1型糖尿病的再生細胞療法。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假設胰腺中可能存在能夠再生胰島的祖細胞,但研究人員並未證明這種假設;本文中,研究人員就鑑別出了這些幹細胞的確切解剖位置,同時也證實這些幹細胞的增殖潛力,以及其能夠轉化成為對葡萄糖反應的β細胞。

研究者Juan Dominguez-Bendala博士說道,深度研究這些胰腺幹細胞或能幫助我們利用內源性的細胞供應庫來進行β細胞再生,同時未來開發出治療1型糖尿病的新型治療策略,結合此前研究人員利用BMP-7來刺激胰腺幹細胞生長的結果,研究人員認為他們完全有能力誘導這些幹細胞轉化成為功能性的胰島組織。

蛋白PD-L1在來自1型糖尿病小鼠和1型糖尿病患者的造血幹細胞中是缺乏的。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和意大利的研究人員通過灌注事先經過處理產生更多的蛋白PD-L1的造血幹細胞,成功地逆轉了小鼠模型中的1型糖尿病。這些造血幹細胞抑制來自小鼠和人類的胰島細胞中的自身免疫反應,並且逆轉糖尿病小鼠中的高血糖症。

這項研究證實灌注到這些小鼠中的這些事先經過處理的造血幹細胞到達胰腺(產生胰島細胞的地方)中。幾乎所有的這些小鼠在短期內都被治癒了,而且這些小鼠中的三分之一在它們的生命當中維持正常的血糖水平。不論是通過基因療法還是利用小分子進行預處理讓造血幹細胞產生PD-L1,這種治療方法都是有效的。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證實通過調整誘導人幹細胞產生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的配方,由此產生的β細胞對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波動更敏感。當他們將這些β細胞移植到不產生胰島素的小鼠體內時,它們開始在幾天內分泌胰島素,而且數月內持續控制這些小鼠體內的血糖,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Stem Cell Reports期刊上。

研究者Jeffrey R. Millman博士說,“我們能夠克服在之前產生這些細胞的過程中的一個主要弱點。當遇到葡萄糖時,新產生的分泌胰島素的細胞更快地和更恰當地作出反應。在沒有患上糖尿病的人群中,這些細胞表現得更像β細胞。”這些研究人員如今認為,可能是時候評估這種干細胞方法是否能夠產生胰島素並有效控制人體中的血糖。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tem Cell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有望開發出治療血管和糖尿病相關的心血管疾病的新型療法。文章中,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技術,其能利用少量血液樣本在短時間內產生大量幹細胞,隨後這些幹細胞能夠替代血管內損傷的細胞,這種療法有望抑製糖尿病患者多种血管相關的並發症,包括心髒病發作、腎臟疾病和失明等。

研究者Andriana Margariti表示,能在短時間內利用幾毫升血液產生大量幹細胞,這或許是一項真正的開創性成就,有望徹底改變我們治療大量血管疾病的方式或模式;此前進行細胞轉化過程往往會涉及皮膚的活組織檢查或需要大量血液,這對於許多患者而言根本不可行,因為對於患者風險很大且需要很長的恢復時間。

近日,馬里蘭大學醫學院的Thomas Hornyak及其同事在最近發表在《PLOS Genetics》上的一項新研究中表明,一群特殊的毛囊幹細胞有可能再生使小鼠神經元被隔離的塗層,這項研究為尋找某些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方案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

由於黑色素細胞產生的色素,頭髮和皮膚呈現出不同的紅色、棕色、黑色和黃色。胚胎中的黑素細胞起源於神經嵴細胞,神經嵴細胞也能產生神經元及其支持神經膠質細胞。在此之前,Hornyak和他的同事發現了兩個不同的干細胞囊,它們在成熟的毛囊內產生黑色素細胞。

原代間充質乾細胞(MSCs)的使用往往充滿著與年齡相關的不足,諸如有限的擴張及過早衰老等,人類誘導多能幹細胞所衍生的間充質乾細胞(iMSCs,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derived MSCs)已經被證明是MSCs的游泳臨床來源,其能有效克服與衰老相關的一些缺點,這一概念的重要性體現在了一項1期臨床試驗的治療中。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海涅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就通過研究分析了iMSCs中與恢復活力相關的標誌是如何獲取的。研究者比較了分化自胚胎幹細胞(ESCs-H1)的iMSCs和iPSCs(誘導多能幹細胞)之間在細胞特性、轉錄組和分泌組上的差異,ipsCs源於年輕人和老年人機體中的MSCs ,其所產生的iMSCs(與來源無關)符合MSCs的標準,而且系統樹分析結果證實,所有iMSCs的轉錄組與親本的MSCs能聚集在一起,但卻不同於多能幹細胞。

美國癌症協會(ACS)發佈了未來10年腫瘤一級抗擊計畫,稱為“2030癌症預防和死亡率下降藍圖”,相關文章在全球影響因數最高期刊CA雜誌上發表!

 

80年,癌症死亡率下降26%!

 

文章詳細分析了1930~2010年這80年期間美國癌症死亡率改變和原因,為未來降低癌症死亡率的工作規劃了方向。

 

上圖是1930年到2015年80年間,美國男性和女性的癌症死亡率情況。可以看到,全美癌症死亡率最高的年份是1991年,這一年的總死亡率是215.1/10萬人,而到2015年,全美癌症總死亡率已經降到158.7/10萬人,降幅達到26%

 

 

國家在1988-90至2013-15期間乳腺癌死亡率下降。資料來源:美國國家衛生統計中心。

 

國家對1980 – 82年至2013 – 15年結腸直腸癌死亡率的下降。資料來源:國家衛生統計中心。

 

美國癌症協會:死亡率下降三大要素!

  • 癌症首先是預防,吸煙與否極大地影響了以肺癌為首的多種癌症,因此降低癌症死亡率靠戒煙。
  • 其次是篩查,篩查的出現,極大地影響了結腸癌和宮頸癌的預後。雖然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篩查還有不同程度的爭議,但還是有貢獻的。
  • 手術術式的改進和併發症的減少使得手術死亡率降低,放療方法的進步降低了患者死亡率,同時針對血液系統和淋巴系統腫瘤的系統治療進步也降低了死亡率。

未來十年10大抗癌策略!

1.遠離11種病原體一些病毒感染(如HPV、HIV和乙肝病毒)也會增加患癌症的風險。目前,共11種病原體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認定有致癌性,包括:
  • 1種細菌:幽門螺旋桿菌;
  • 7種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人乳頭狀瘤病毒(HPV)、EB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等。
  • 3種寄生蟲:泰國肝吸蟲、華支睾吸蟲(肝吸蟲)、埃及血吸蟲。

對於一般生活中常見的感染,我們建議:

▍① 宮頸癌——HPV人體乳頭狀瘤病毒

途徑:性傳播途徑、密切接觸、間接接觸(感染者的衣物、生活用品、用具等)、醫源性感染、母嬰傳播。

預防:接種HPV疫苗、注意個人衛生、注意性生活衛生。有過性行為的女性,最好每年做一次篩查。

提醒:感染HPV早期無明顯症狀,引起宮頸病變後,可能出現性生活接觸性出血、白帶增多有異味、經期延長月經量增多等,要及時就醫。

▍② 胃癌——幽門螺旋桿菌

途徑:口腔唾液、糞便經手、食物接觸口

預防:餐前要洗手,儘量不要喂送食物,尤其不要口口餵養幼兒。可以分餐制或公筷,且餐具經常消毒。

提醒:如果出現口臭、泛酸、胃痛等症狀的患者,應做胃鏡和hp感染篩查。

▍③ 肝癌——乙肝和丙肝病毒、肝吸蟲

途徑:血液傳播、母嬰傳播、性傳播、生吃淡水魚蝦等

預防:接種乙肝丙肝疫苗;在獻血或輸血時去正規醫療機構;做好婚檢孕檢;少吃生的淡水魚蝦。

提醒:慢性乙肝、丙肝患者可能出現乏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切不可輕視。

▍④ 鼻咽癌——EB病毒

途徑:唾液傳播

預防:接種EB疫苗,注意避免口對口傳播和噴嚏飛沫傳播。

 

2防曬,減少皮膚癌風險

陽光照射是導致皮膚癌的最大風險因素。幾乎86%的黑素瘤皮膚癌和90%的非黑素瘤皮膚癌(包括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與太陽紫外線輻射有關。限制你患皮膚癌風險的最有效方法是限制你的陽光照射。

曬太陽是補充維生素D的好方式,但我們拒絕暴曬!

建議:

▍① 避免正午太陽直射;

▍② 適當使用防曬霜;

▍③ 戴寬沿遮陽帽和太陽鏡;

▍④ 穿防曬衣;

 

3減少不必要的醫療放射

IARC認為,所有的電離輻射都有致癌性。2006年資料顯示,48%的電離輻射來自於醫療設備(如CT),包括診斷和治療過程中暴露。

醫用電離輻射與多種癌症相關,CT風險最大。一名40歲的男士和女士接受單次CT冠脈造影後,其終生患癌風險大約分別為1/600和1/270,但頭部CT的風險要小得多(分別為1/11080和1/8100)。

不過,老年人接受這些檢查時風險偏低。

 

4減少室內建築材料放射氡污染、甲醛污染、苯污染等都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其中,氡污染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確認為僅次於煙草的第二大致肺癌物質。據美國國家研究委會估計,美國3%-4%的肺癌死亡可通過減少室內氡暴露來預防。

▍① 氡:一種有放射性的氣體,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建築材料是室內氡的最主要來源,如礦渣磚和裝修使用的天然石材以及瓷磚和潔具等陶瓷產品。

▍② 甲醛:主要來源於裝飾裝修和傢俱所使用的人造板,如複合地板、大芯板、密度板以及裝修使用的白乳膠和布藝製品等。

▍③ 苯:主要來自溶劑型木器漆、油漆、溶劑型膠合劑和清潔劑等。

建議:

裝修新家入住前,建議請專業檢測機構進行一次室內環境檢測,根據檢測結果決定能不能入住,如果污染不是很嚴重,最好通風6個月左右再入住。家中多通風,可以降低室內氡、甲醛等濃度。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居住室內氡濃度應<2.7pCi/L。而美國環境保護機構建議,室內氡濃度≥4.0 pCi/L就超標。

 

5戒煙是頭等大事!

控煙是防癌的“頭等大事”!1991年以來,美國癌症死亡率降低了26%,其中一半以上歸因於吸煙率的下降。

建議:

▍① 戒煙對任何年齡階段的人都有益。

▍② 吸煙導致人均壽命縮短十年以上。

▍③ 如果40歲以前戒煙,可以奪回9年壽命。

 

6限酒,任何飲酒都有害

1987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首次將酒精歸為致癌物。過量飲酒可造成身體多方面不良影響,至少與7種癌症有關(英國科學月刊《成癮》)。

美國癌症協會建議,每日飲酒量女性不能超過1份,男性不能超過2份。而《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男性一天飲用酒精量不超過25克,女性不超過15克,否則即為飲酒過量。

25克酒精量是什麼概念?大概換算下,記住:

▍白酒:每次不要超過1兩

▍啤酒:每次不要超過一瓶

▍紅酒:每次限制在一紅酒杯左右

證據表明,即便少量飲酒也會增加某些癌症發生風險,包括乳腺癌。因此,為了預防癌症,不建議飲酒。

 

7控制體重

肥胖不僅會增加患心臟病、糖尿病、骨質和關節疾病的風險,還會增加患癌症的風險。超過20種不同類型的癌症與肥胖有關,其中最顯著的是直腸癌、子宮內膜癌和食管腺癌。

詳細:各種癌症與肥胖的關係↓↓↓

 

8健康飲食培根、火腿、香腸、熱狗都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第一組致癌物。食用加工過的肉類會增加18%的結腸直腸癌風險。紅肉也會縮短人的壽命,增加患結腸癌的風險,特別是當肉被烤或燒烤,甚至是輕微燒傷的時候。雖然紅肉的致癌風險遠不及吸煙的風險高,但減少紅肉的攝入量,並限制食用加工肉類只會降低你患癌症的風險。每天吃各種各樣的食物——水果、蔬菜、穀物、蛋白質和乳製品——每天都要攝入大量的食物。還意味著觀察你攝入的油脂、脂肪、鈉和糖。越能避免發胖,就越好。在你的一生中,保持你健康的身高體重,可以降低你患心臟病、糖尿病和癌症的風險。從今天開始健康飲食吧!

 

9運動、運動、運動

體育鍛煉不僅有助於減肥或保持體形,而且對癌症也有預防作用。運動似乎降低了激素水準,改善了我們的免疫系統功能,降低了胰島素和胰島素樣生長因數的水準,也降低了身體脂肪。

研究表明,每天至少進行30-60分鐘的中等到高強度體育鍛煉的人患癌症的風險會降低,尤其是乳腺癌和結腸癌的風險。此外,其他幾種癌症的發病率也有所下降,包括前列腺癌、肺癌和子宮內膜癌。

為了預防癌症,美國運動指南建議:

▌成年人每週至少應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

▌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如慢跑);

▌或等量的兩種運動組合。

 

10進行癌症篩查

對於大多數癌症來說,如果能及早發現並治療,存活就會更大。要定期進行以下癌症篩查:

乳腺癌篩查、宮頸癌篩查、結腸直腸癌篩查、丙型肝炎病毒篩查、愛滋病毒篩查、肺癌篩查、肥胖等。

參考資料: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3322/caac.21460

 

 

什麼是自然殺手細胞(Nature killer cell; NK)呢?它是源自於淋巴球的細胞,簡單的講,淋巴球分為 B細胞、T細胞及非T非B細胞,B淋巴球負責製造抗體以抵禦外來抗原的侵入並破壞它。T淋巴球負責呈現抗原,連繫吞噬細胞與B淋巴球及自然殺手細胞進行聯合做戰,以消滅細菌或癌細胞,也調控抗體的適當性,T淋巴球也分為幫助性及抑制性淋巴球。自然殺手細胞就是人體的終極戰警,細胞內有許多顆粒,所以也稱為LAK cell (lymphokine activatied killer cell),因此癌細胞的天敵就是有此功能,強悍的自然殺手細胞,而抗體可作為武器,巨噬細胞及T細胞則為聯合作戰指揮司令部。

癌症的治療傳統上分為手術切除、化療及放療,近十幾年來多了標靶治療以阻斷癌細胞生長之訊息傳導,雖然在惡性淋巴瘤及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收到了空前的成效。但對乳癌、肺癌及大腸癌只收到延長生命、增加無病存活期,但仍然無法改善治療率,但對黑色素皮膚癌、腎臟癌、肝癌仍一籌莫展,其最大的原因是化療無效,以抑制血管新生的標靶治療也效果有限,畢竟諸類癌細胞可以很快地逃離化療及分子訊息阻斷之攻擊。其實醫界在近30年前就知道這些問題,在美國NCI國家癌症研究中心就開始著手IL-2介白素高劑量或併用干擾素治療,雖有少數成功病案,但副作用太大,也相當昂貴。目前在腎臟癌的發展已被TKI酪胺激酶抑制劑或m TOR 抑制劑取代,但在黑色素癌之應用,也被其他標靶及BRAF基因阻斷所取代。

但是免疫治療仍是最重要的治療方式之一,只是以前做法是體內注射IL-2及干擾素,近十年來改為體外培養自然殺手細胞,稱之為收養性免疫療法(adoptive immunotherapy),目前NK細胞療法很夯,大部分臨床研究在美國,但是日本比歐美流行,中韓也急起直追。選擇的癌症為急慢性血癌、淋巴癌、腦瘤、黑色素癌、多發性骨髓癌、乳癌、腎臟癌、卵巢癌、軟組織類肉瘤。但多數仍處於第I、II期之臨床前期試驗尚未進入臨床廣泛運用。

NK細胞療法分為三類,自體的、異體的以及細胞株(cell line)培養的。自體的 NK cell源自周邊血分離出NK cell後加入培養基(包括IL-2、 IL-12、 IL-15、Gm-CSF、SCF), 在體外培養擴充,增加數量,並教育NK細胞,提高接觸、對抗及攻擊癌細胞能力。基本上會罹患癌症且短期復發者,咸信其NK細胞能力是有缺陷的,俗稱體質免疫力弱。這種缺失是先天的,多半非後天食療可以改善,其中遺傳也是重要原因,所以有此問題者即使使用高劑量化療佐以自體幹細胞移植也同樣會復發,但科學家相信此缺陷可以經由體外擴充NK cell及教育其攻擊能力,如對C-Kit ligand的結合能力可經由IL-15刺激而改善。第二種是異體的NK細胞,做CD34+陽性之幹細胞取代培養後取CD56+陽性之NK細胞加以擴充。但是注入病人身上會有MHC class I人體組織抗原表現,要能被認識,不被自體破壞,仍須借助所謂 anti-KIR抗體來加強自然殺手細胞順利達陣並摧毀、毒殺癌細胞。這裡要求很多免疫呈現辨別容忍的各種複雜機轉。

但是上述兩種方法都有其來源不穩定、細胞擴充數目不一、免疫抗原性及毒殺效果不均之結果。同時或許需要進行許多次的NK細胞療法才有效,但是卻很難重新複製一遍。故目前發展第三種方法,從實驗室NK細胞株中,提煉擴充後注入人體,那麼不同的病人可能接受相同的NK細胞株 ,其優點是品質穩定,可多次治療,缺點是非客製化,療效如何才是重點。本公司將來會結合上述不同的NK細胞治療,並用自體及特定細胞株的NK細胞來提供臨床治療。

自然殺手細胞(NK細胞)是一種不同於T、B淋巴細胞的大顆粒淋巴細胞,其細胞表面分子具有CD3-/CD56+的特徵,約占人體所有淋巴細胞的10%~15%。NK細胞主要源自於人類骨髓內的造血幹細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簡稱 HSC),造血幹細胞會先分化成骨髓前驅細胞(Myeloid precursor cells)及淋巴前驅細胞(Common lymphoid precursor),而淋巴前驅細胞可進一步分化為NK細胞、T細胞及B細胞。

NK細胞與其他細胞之不同之處,在於其不須先經過一段時間的免疫刺激,即可針對癌細胞進行非專一性的攻擊,並且可釋放特殊細胞激素,作為細胞活化之標記。在辨識細胞是否為正常細胞或癌細胞部分,T細胞須透過辨認體內細胞的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第一型(MHC class I),T細胞的毒殺能力才會啟動。但NK細胞能找出具有活化配位體但不具有MHC class I之細胞,接近目標細胞後,NK細胞可分泌穿孔素(Perforin),使目標細胞膜破洞並形成一管道,並經由注入一種蛋白酶(Granzyme),使目標細胞內部發生溶解而出現細胞凋亡(Apoptosis)達到摧毀目標細胞的功用。因此有些癌症細胞想藉由MHC class I的隱藏,以逃避專一性免疫系統T細胞的辨認,但此時,自然殺手細胞就可發揮搜尋這些隱藏MHC class I的癌細胞並進行摧毀的作用。

NK細胞主要分佈於人體周邊血液系統,因此透過抽取血液,後續再將NK細胞分離出來,並加入特定細胞激素經由14-20天左右的培養,便可使NK細胞大量增生和活化,這些活化的NK細胞最後可經由一般點滴方式,就能將這群優質的免疫細胞軍隊注射回人體,發揮毒殺癌細胞的作用來抑制腫瘤的增大或癌細胞擴散,甚至使其縮小或消失。

自然殺手細胞負責摧毀遭感染細胞,由細胞釋出的求救信號「細胞激素」(cytokines)活化。另一免疫系統稱為後天免疫系統,這些淋巴細胞名為B和T細胞,擁有「免疫記憶」,意味它們能記住捲土重來的入侵者。NKT能發揮作用,即是利用此種免疫記憶。藉由引進失去功能病原體(或其片斷)至人體內,後天免疫系統能學會辨識和摧毀數年甚至數十年後的相同入侵者。

 

 

自然殺手細胞正在攻擊細菌

NKT藉由在感染後,部分NK細胞躲藏在淋巴組織內,模仿後天免疫系統的淋巴細胞,以便在病毒捲土重來時能作出更快速和更佳的反應。研究顯示這些「記憶」細胞專一攻擊性及作用會促使在感染體內,因接觸相同刺激體,在不到一週內,體內就出現大量特定病毒NK細胞,保護牠們對抗該疾病。美國科學家發現,以往被視為免疫系統中對抗微生物的魯鈍武器——自然殺手細胞(NK cells),其實也相當精密,擁有記住以往入侵者的記憶力。在此之前,自然殺手(Natural Killer)細胞一直被歸類為先天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就人類演化而言,先天免疫系統被視為古老的基本回應系統。它對每次遭感染時的防衛反應都宛如全新入侵事件般。種種研究報告均表示,由於這項發現,對NK細胞的既有思維應該「徹底改變」。

目前的臨床試驗中有單獨用NK細胞,也有併用化療,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而言,八成病人在初次引導及鞏固性化療後可以達到完全緩解,但有六成病人會復發,必須進行骨髓及幹細胞移植 ,其中年長不適合移植,吾人可以應用NK細胞療法來增強自然殺手細胞免疫功能,以持續毒殺殘存的癌細胞,不使其坐大,那應可以期待不會復發。當然是當地引進異體的自然殺手細胞  也可能有GVH、GVL的移植物排斥效應,藉此效應來提高毒殺腫瘤、增強ADCC(因抗體導引細胞毒殺作用)以進一步完整人體免疫功能之大藍圖。

NK/NKT 毒殺癌細胞及病毒已證實其效益,現在存在的問題是多少量的自然殺手細胞,才足夠引起有效的免疫毒殺效果?且不會有嚴重的副作用。其次是間隔多久需要進行一次?總共要治療多少次?又必須多少殘存腫瘤才可以進行?又怎麼知道注射進去的NK細胞到那裏去了,會不會沒有進入腫瘤而分布到其他地方?有賴臨床更多證據來說明 。

結論
NK/NKT細胞療法應是繼標靶治療後最具醫學機轉的終極療法之一,有些人罹癌,雖前期預後因子不佳,但最終得到治癒。有些人前段表現亮眼,最後卻復發,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個人體質免疫力。相信,標靶治療因機轉複雜,其中不具決定性因素,光靠標靶治療,許多癌症仍是絕症,但NK/NKT細胞治療將會是未來十年、二十年的研究及治療新方向。

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就是皮膚,阻擋了大部分的病原體,而身體內的免疫系統是與生俱來的能力,從自母體內、出生至成人,不斷受到環境教化而成熟,藉著不同免疫器官和上百種免疫細胞,由複雜的分子的調控幫助人體對抗外來物的感染、檢查以及殺死不正常的細胞,其中包括癌細胞。

 

免疫細胞介紹

以上的卡通圖可以知道造血幹細胞可以分化成淋巴幹細胞和骨髓幹細胞,在進一步分化成各種具有不同功能的免疫細胞,其中可以區分先天免疫(白血球和自然殺手細胞)和後天免疫反應(T淋巴球和B淋巴球)

白血球(WBC)-免疫系統中主要負責抵抗外來物的一群細胞(統稱為白血球),由 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分化,分成顆粒球、單核球以及淋巴球等。

  • 顆粒球(Granulocyte)-由骨髓幹細胞分化可以分成嗜中性球(neutrophil)、嗜酸性球(Eosinophil)和嗜鹼性球(Basophil)。嗜中性球會最早到達發炎位置來吞噬作入侵的病原體或體外物質。嗜酸性球對抗大型病原體(寄生蟲)也具有吞噬功能。嗜鹼性球分泌組織胺擴大發炎反應,以利更多免疫細胞吸引至發炎之處。
  • 單核球(Monocyte)- 由骨髓幹細胞分化,進入組織後會分化成巨噬細胞(Macrophage)。巨噬細胞除了具有吞噬的功能之外,也是一種抗原呈現細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 APC),讓活化後的T細胞辨認抗原產生後天性免疫反應來調節免疫功能。

自然殺手細胞(NK Cell)-由淋巴幹細胞分化而來,可辨識受感染的細胞、異常的細胞以及癌細胞,藉由穿孔素(perforin)和水解酵素(granzymes),促使其細胞凋亡的產生。美國研究機構在1970年發現NK細胞能夠有效的殺死癌細胞,具有天生辨認外來物(抗原)的能力,在日本11年的長期臨床研究也證實,NK細胞在病人體內的活性以及數量和罹癌的機會呈現負相關,換句話說,NK細胞的活性越低,罹癌機會是增加50%。

B細胞(B lymphocyte)-在骨髓(Bone marrow)中成熟,主要在免疫系統中扮演產生抗體的角色,當遇到抗原時會分化成漿細胞。這些漿細胞會產生抗體釋放出去。但有一部分B細胞不成為漿細胞,而成為具有記憶B細胞。但再次遇到相同抗原時,記憶B細胞能大量增值產生抗體。

T細胞 (T lymphocyte)-主要在胸線(Thymus)成熟,可依照不同功能性再細分次族群(sub population):細胞毒性T細胞(Cytotoxic T cell),或稱為殺手T細胞,表面標誌為CD8+,主要直接辨認以及消滅受到感染或是突變的細胞;輔助型T細胞(helper T cell),表面標誌為CD4+,藉由分泌細胞激素(Cytokines),調控或是輔助其他淋巴細胞的功能;調節/抑制T細胞(regulatory/suppressor T cell),主要是維持免疫平衡,防止過度的免疫反應發生導致損傷,此種細胞種類很多,目前最多研究的是在CD25+CD4+T細胞上,發現對於其他的T細胞和B細胞都有抑制作用;記憶T細胞(memory T cell),表面標誌尚未找到獨特的標誌,在抗原刺激之後,保存記憶訊息如同記憶型B細胞,功能為在接受到抗原時能夠迅速產生對抗外來物的免疫大軍。

癌症免疫療法

現今一般醫療手術無法完全清除癌細胞或是血液型細胞的癌症,即使使用標靶或者非專一性副作用強烈的化療藥物和放射線治療,也無法有效的清除癌細胞進而再復發,免疫治療被認為可藉由免疫細胞本身的毒殺特性和記憶的能力,可有效的清除癌細胞避免再復發。由免疫小教室的知識可得知人體具有完整的免疫系統,具有辨認新物質的能力而造成免疫反應,免疫系統對於癌細胞的反應主要有兩種方式:1.對抗具有腫瘤專一性的抗原分子(此分子只在腫瘤細胞表現);2.對抗腫瘤相關性的抗原分子(此分子在腫瘤細胞的表現方式不同)。目前較清楚的相關機制為病毒感染而產生的腫瘤,例如人類乳突病毒所造成的子宮頸癌或者伊波拉病毒所造成的Burkitt’s lymphoma,但是目前無法清楚得知絕大部分的人類腫瘤是如何產生的,即使擁有健康的免疫系統,也無法辨認混在正常細胞中的癌細胞,或者免疫細胞數量不足能夠消滅癌細胞,而且有些癌細胞會釋放躲過免疫細胞檢查的因子,造成躲過免疫檢查哨(immune checkpoints),但也因為基礎醫學以及轉譯醫學研究進步,對抗癌症的藥物也越來越精準。由藥物開發的過程來看,對抗癌症從最當初的小分子化療、標靶治療、後標靶治療、蛋白質藥物,到近期火紅的專一性抗體藥物、癌症疫苗以及免疫細胞改造基因療法,生物科技的進步將劃時代的帶領免疫療法至到新的一個時代。

Copy Protected by Chetan's WP-Copyprot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