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蘇州拓創生物(Tavotek)CEO Mann Fung馮博士在”乘峰破浪,意飛沖天 2020-2021峰客訪談意見領袖年會-細胞與基因治療主題沙龍”特別活動上為大家作了題為“現代生物醫學創新對生物製藥業的機遇與挑戰”的主題報告,對醫藥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清晰洞見。

中國的生物製藥產業正在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年代,處於這樣一個機會與風險並存的產業年代,在細胞與基因治療,行業新格局如何開展在上世紀90年代初我剛進入這個行業時,全球新藥研發數量並不多,因為當時沒有太多的新技術。研發主要是圍繞在心血管類藥物、抗生素、降血糖藥物等,抗癌藥物則主要以化療為主。不過,隨著靶向藥物和單抗的出現,過去的藥物也慢慢地被淘汰。目前,這個行業正面臨著三大挑戰

 藥企研發投入巨大而效率卻大大降低;

 仿製藥和生物類似藥越來越多,原創藥在專利斷崖後所面臨的競爭越來越強;

 單藥的年銷售峰值不斷下跌,各國社保和醫保的政策不斷在擠壓藥品的利潤空間。

這些挑戰日益激烈,製藥界進入了一個更為緊迫的全新格局。過去主流藥物例如小分子化學藥,激素、多肽、白介素、單抗之外,新興生物科技已逐漸成型且方興未艾。其中,免疫腫瘤療法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雙抗和多抗;ADCs;CAR-T、TCR-T、TIL、CAR-NK、Engineered RBCs等細胞療法;溶瘤病毒;腫瘤疫苗;PROTAC;腸道菌群;RNAi;幹細胞療法;基因替換、基因編輯等新技術都一一出現,呈現出今天百家爭鳴的狀態。

此外,時代也給我們帶來了藥物以外的其它各種新科技,例如基因測序(NGS);人工智慧(AI);醫療機器人;遠端診斷、醫療;3D列印;腦機連接等。去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Review)》評出的2020年全球10大科技中,就有3項是關於生物醫療界的:1、人工智慧設計的新藥分子;2、高度個性化的醫療;3、抗衰老藥物。所有這些新技術帶來的紅利,使我們的這個行業進入了大機會vs大風險並存的時代。

近日,我看到了一個從EvaluatePharma公司發出的報告,內容大概是這樣的:在全球銷售的最好的100款藥物當中,從新興生物科技所獲得的產品,其貢獻的比重越來越大。2012年為39%,2019年為53%,2026年將達55%;而以傳統製藥技術所獲得的藥品所占比重則越來越小,2012年為61%,2019年為47%,2026年將縮小至只有45%。

此外,腫瘤學仍是目前醫藥行業中最為熱門的領域,也在市場中佔據了最高的份額。然而,腫瘤藥產品開發風險相對較高、收益有時不一定能成比例。例如癌症並不穩定,靶點不停變異,死亡率也極高。雖然腫瘤學最為熱門,但開發風險較低、收益不錯的產品(例如皮膚病、呼吸系統疾病、代謝病和免疫調控劑等)或許也值得大家更多關注

除了腫瘤,許多其它疾病也存在著大量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例如罕見病、抗衰老、聽力損失、肌體癱瘓、各種兒科疾病、自閉症、阿爾茨海默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亨廷頓舞蹈症等。開發這些疾病的新療法未來也一定大有可為。

生物醫學創新的機遇和挑戰簡列如下:

➤➤➤ 創新技術的不斷發展,為許多疾病帶來了希望,也為醫藥產業帶來了很多機遇:

  • 許多一流的新生物醫學技術將徹底改變醫學;
  • 新的聯合療法或器械-藥物聯用亦可提供更多的療法選擇;
  • 早期診斷有望從根本上改變醫療範式;
  • 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帶來更多的新選擇(尤其是神經科學和罕見病方面);
  • 在某些情況下,未來許多疾病有可能完全根治(例如基因療法,幹細胞等)。

➤➤➤ 然而,機會同時也給這個領域帶來了更多新的挑戰:

  • 監管機構可能未能完全跟上這眾多療法所帶來的新方向;
  • 各大公司須要重新安排重點關注的領域和優先順序;
  • 如何正確分配資源(如人才資源等);
  • 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資金來源可能面臨挑戰,特別是對規模較小的公司);
  • 許多療法的長期療效尚不明確;療效可以持續時間可能也有所不同;
  • 國內各公司應探討與全球企業合作的需要。

面對這些新興科技,為了更好擁抱它們,將它們轉化為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我們需要清晰地明白,自身公司在應用這些科技時,科技本身的短板和我們的欠缺在哪裡。一方面密切跟蹤全球走勢和發展,另一方面加強自我研發並尋找強而有力的科技合作夥伴。總之,能夠引入人才就引入人才,能夠與其它公司搭檔也可以考慮採取合適的合作方式。唯有在科技上有真功夫,才能夠在行業中立得住。

為了確保持續不斷的研發能力,公司的融資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這些金字塔尖的科研都是非常燒錢的,只有先具備一個源源不斷的供血機制,才可能構建不斷提升的科技能力。對於有一些手握好幾種科技的公司,也要掌握好先後開發的節奏。剛開始公司資源不多時,可先聚焦于最強和最有商業前景的方向上,等後期資源比較充分後,再逐步拓寬技術方向和產品管線。

作為製藥人,鼓勵我們往前走的最核心動力,是那些一直都未能被滿足的醫療需求,很多疾病到現在還都是無藥可治的。而且隨著人口平均年齡的增長,人類對健康和長壽的需求亦不斷提升,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一直都在增長。比如,罕見病和孤兒類疾病的藥品銷售額每年都在上升,根據預測,未來6年將達到每年7%的增長率。是人類的生育率提升了嗎?不,其實是人類的治療需求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而在不斷增長。這包括各種遺傳基因導致的罕見病、老年癡呆症、漸凍人症、自閉症、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等等。這是一個無法停下來的清單,既是我們存在的價值也是我們工作的動力。

最後,我們說一說中國新藥研發的情況。上世紀90年代時,國內的研發基本集中於仿製藥和其後的生物類似藥;2000年後,國內公司開始轉型做已被科學界確立靶點的Fast follow或 MeToo / MeBetter藥物;2010年左右,國內的生物製藥公司開始擴展管線並提升科技;最近幾年,新創生物科技公司如雨後春筍,越來越多公司開始採用新的科技進行更為早期的創新。由於生物製藥是一個耕種vs收穫時間差相對比較大的行業,我們現在種下的這些果子,在未來都將會不斷地成長,整個製藥行業也會隨之不斷精進發展。

細胞治療和基因治療是醫療界最新的科技,也預示著人類的明天。目前看來,中國和以美國為首的其它發達國家都是同時起步的。如果我們有幾家卓越的公司能夠在研發上跑出自己的水準和技術,如同華為在資訊科技硬體行業那樣,也許這能帶領我們未來進行一個漂亮的彎道超車。

另外,企業需要找到適合的發展道路,目標是本土化還是全球化、關注的方向是什麼、如何獲得技術和資源,這些都是重中之重。如果以國內市場為優先,要考慮的自然是以中國作為核心來綜合分析科技、金融、市場和國家政策等要素;如果以全球市場為先,就要放眼到另外一個核心去衡量自己的實力。

 

就在兩年前,美國FDA曾預測,未來幾年每年將有200多個細胞或基因療法的IND申請。2024年時,市場上將有大概40個細胞或基因療法的產品。到2025年,FDA將每年批准1020個這類產品上市。

幹細胞療法

首先,讓我先轉到醫療前景最為廣闊的幹細胞領域。真正意義上的幹細胞療法主要是ESC(胚胎幹細胞)和iPSC(誘導多能幹細胞)。不過,行業上很多人也會把MSC(間充質幹細胞)等其它方法也算上。

理論上說,幹細胞可以治療似乎所有的疾病,尤其是在腦癱、多發性硬化症、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身免疫疾病、心臟病、骨質/軟骨損傷、脊髓受傷、肝病、帕金森病、中風等。

ESC因為倫理方面的問題,目前進展不大,算是有點可惜。iPSC應是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不過,目前還沒有能完成3期臨床而正式獲批的產品,希望各大公司能加快步伐,為這前景滿滿的療法帶來突破。MSC則是相對比較容易發展的方向,所以公司與產品也就更多。不過MSC本身“幹”性有點不足,所以在治療領域上有其局限性,但因為它們比較容易獲得和使用,未來MSC還仍將是幹細胞療法的主力

專業預測機構認為,幹細胞行業在2024年時將達到近2000億美元的市場業績,如果iPSC在未來幾年能有新產品獲批,這個市場應會更大。目前,幹細胞治療的公司主要集中在日本,歐洲和澳大利亞,國內公司可能仍須再加把勁。

RNAi療法

RNAi是一種基因沉默療法,由小干擾RNA通過RNA誘導沉默複合物而介導靶mRNA的降解,抑制其翻譯。利用這一機制,RNAi可以沉默那些與疾病相關的特定基因。目前已有數款RNAi療法上市,分別是:

➤ Onpattro(patisiran)用於成人遺傳性轉甲狀腺素蛋白(hATTR)澱粉樣變性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2018年8月獲批)。Onpattro是一種靶向TTR的RNAi療法藥物,它可以通過靶向和沉默特定信使RNA來阻礙TTR蛋白生成,從而降低引起TTR澱粉樣變的TTR蛋白水準;

➤ Givlaari(givosiran)用於治療成人急性肝卟啉症(2019年11月獲批)。Givlaari是一種皮下注射的RNAi療法,靶向氨基乙醯丙酸合成酶1(ALAS1),ALAS1是合成ALA和PBG的重要蛋白酶;

➤ Oxlumo(lumasiran)用於治療1型原發性高草酸尿症(PH1)的兒童和成人患者(2020年11月獲批)。Oxlumo是一種皮下注射RNAi藥物,搭載了ESC-GalNAc遞送平臺,靶向編碼肝臟中乙醇酸氧化酶 (glycolate oxidase, GO) 的HAO1基因的mRNA,通過降低GO的表達來降低肝臟草酸鹽的產生;

 

➤ Leqvio(inclisiran)用於降低LDL低密度脂蛋白降膽固醇(2020 年 12 月 EMA 批准)。其作用機制是使用化學合成的小干擾RNA(siRNA)分子,通過基因沉默來減少PCSK9的生產。然而,FDA沒有跟進EMA的批准,原因是CMC方面的問題。

3 種藥物全部來自Alnylam 公司,第4種藥物來自諾華在2019年時收購的The Medicines CompanyAlnylam還計畫在2021年初再提交另一款RNAi產品vutrisiran的上市申請。該藥將會用來治療hATTR-澱粉樣變性所帶來的神經性損傷。Vutrisiran其實是Alnylam目前已上市的patisiran的一個升級版。分別是前者可以由皮下注射每3個月給藥一次,後者則是以靜脈注射方式每3周給藥。另外,除神經性損傷外,Vutrisiran亦在3期臨床試驗中加入了心臟性損傷方面的研究,因而適應症可能比patisiran更廣。

RNAi 療法現在真的炙手可熱。該領域目前正在開發眾多新產品。其中大多數是靶向肝臟疾病(或通過肝臟作為主要藥物輸送點)。此外,癌症、皮膚病、眼部疾病和血液疾病也占其中頗大部分。 

不過,RNA具有不穩定的特性,半衰期短和表達水準會對療法的開發產生影響,遞送系統的挑戰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這類藥物最終在臨床發揮藥效的絕大部分取決於一個高效的遞送系統。目前,有許多不同的藥物遞送方式正在開發,其中包括脂質體,聚合物,多肽,外滲體和各種不同的Conjugates除了Alnylam外,Dicerna、Arbutus、Sirnaomics、Arrowhead和Silenseed都是該領域上的領頭羊。隨著更多的RNAi藥物在未來被批准,預計許多RNAi公司在未來有可能被大藥企收購。 

總結與未來方向

許多一流的創新生物科技在未來將會徹底改變醫學界,成為解決目前尚未被滿足需求的疾病的一個新選擇。除了上面提到的幹細胞療法、RNAi、基因療法等,早期診斷(尤其是癌症)的市場也很大, 也是目前許多國外藥企所耕耘的一個新領域,在未來可以從根本上改變醫學實踐的方式。

另外,個性化醫療、蛋白-蛋白互動、“不可成藥”靶點、液體活檢、單細胞多組學技術、新型測序技術也都是醫藥行業近年來浮現出的新機遇。單細胞多組學技術(Single Cell Multinomics)尤其值得關注,該技術可以用來測量來自同一單個細胞的多種類型分子;通過分析來自多個不同細胞的分子層結構與類型,科學家們可以對細胞的生理與功能有更深入的瞭解。

作為一個小小的總結,我對生物醫學創新的機遇和挑戰簡列如下:

➤➤➤ 創新技術的不斷發展,為許多疾病帶來了希望,也為醫藥產業帶來了很多機遇:

  • 許多一流的新生物醫學技術將徹底改變醫學;
  • 新的聯合療法或器械-藥物聯用亦可提供更多的療法選擇;
  • 早期診斷有望從根本上改變醫療範式;
  • 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帶來更多的新選擇(尤其是神經科學和罕見病方面);
  • 在某些情況下,未來許多疾病有可能完全根治(例如基因療法,幹細胞等)。

➤➤➤ 然而,機會同時也給這個領域帶來了更多新的挑戰:

  • 監管機構可能未能完全跟上這眾多療法所帶來的新方向;
  • 各大公司須要重新安排重點關注的領域和優先順序;
  • 如何正確分配資源(如人才資源等);
  • 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資金來源可能面臨挑戰,特別是對規模較小的公司);
  • 許多療法的長期療效尚不明確;療效可以持續時間可能也有所不同;
  • 國內各公司應探討與全球企業合作的需要。

 

對於在座的企業高管和創業家,面對這些新興科技,為了更好擁抱它們,將它們轉化為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我們需要清晰地明白,自身公司在應用這些科技時,科技本身的短板和我們的欠缺在哪裡。一方面密切跟蹤全球走勢和發展,另一方面加強自我研發並尋找強而有力的科技合作夥伴。總之,能夠引入人才就引入人才,能夠與其它公司搭檔也可以考慮採取合適的合作方式。唯有在科技上有真功夫,才能夠在行業中立得住。

為了確保持續不斷的研發能力,公司的融資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這些金字塔尖的科研都是非常燒錢的,只有先具備一個源源不斷的供血機制,才可能構建不斷提升的科技能力。對於有一些手握好幾種科技的公司,也要掌握好先後開發的節奏。剛開始公司資源不多時,可先聚焦于最強和最有商業前景的方向上,等後期資源比較充分後,再逐步拓寬技術方向和產品管線。

作為製藥人,鼓勵我們往前走的最核心動力,是那些一直都未能被滿足的醫療需求,很多疾病到現在還都是無藥可治的。而且隨著人口平均年齡的增長,人類對健康和長壽的需求亦不斷提升,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一直都在增長。比如,罕見病和孤兒類疾病的藥品銷售額每年都在上升,根據預測,未來6年將達到每年7%的增長率。是人類的生育率提升了嗎?不,其實是人類的治療需求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而在不斷增長。這包括各種遺傳基因導致的罕見病、老年癡呆症、漸凍人症、自閉症、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等等。這是一個無法停下來的清單,既是我們存在的價值也是我們工作的動力。

最後,我們說一說中國新藥研發的情況。上世紀90年代時,國內的研發基本集中於仿製藥和其後的生物類似藥;2000年後,國內公司開始轉型做已被科學界確立靶點的Fast follow或 MeToo / MeBetter藥物;2010年左右,國內的生物製藥公司開始擴展管線並提升科技;最近幾年,新創生物科技公司如雨後春筍,越來越多公司開始採用新的科技進行更為早期的創新。由於生物製藥是一個耕種vs收穫時間差相對比較大的行業,我們現在種下的這些果子,在未來都將會不斷地成長,整個製藥行業也會隨之不斷精進發展。

細胞治療是醫療界最新的科技,也預示著人類的明天。目前看來,中國和以美國為首的其它發達國家都是同時起步的。如果我們有幾家卓越的公司能夠在研發上跑出自己的水準和技術,如同華為在資訊科技硬體行業那樣,也許這能帶領我們未來進行一個漂亮的彎道超車。

另外,企業需要找到適合的發展道路,目標是本土化還是全球化、關注的方向是什麼、如何獲得技術和資源,這些都是重中之重。如果以國內市場為優先,要考慮的自然是以中國作為核心來綜合分析科技、金融、市場和國家政策等要素;如果以全球市場為先,就要放眼到另外一個核心去衡量自己的實力。

 

基因治療的出現為許多疾病帶來了治癒的可能。目前,基因治療主要關注四大領域:

 免疫性疾病(例如複合免疫不全症、X連鎖慢性肉芽腫病);

 血液疾病(例如A 或B型血友病、鐮狀細胞貧血症、β型地中海貧血症);

 眼部疾病(例如脈絡膜減少症、Stargardt病);

 代謝性疾病(例如龐貝病、溶酶體貯積病、粘多糖病)。

目前,全球有多款基因治療的藥物獲得過FDA或EMA的審核。在審批通過的藥物中,uniQure的Glybera率先於2012年在歐洲獲得了有條件審批,用於治療遺傳性脂蛋白脂酶缺乏症(LPLD)。但由於高達100萬歐元的藥物過於昂貴,而全歐洲只有數百位名患者,因而銷售情況堪憂,且EMA要求的售後監管嚴格,該藥最終於2017年黯然退市。

此外,基因治療的監管也趨於謹慎。藍鳥生物(Bluebird Bio)的地中海貧血基因療法Zynteglo(LentiGlobin)在2019年6月獲得歐盟的上市批准後,又由於CMC問題而延遲了推出(最終於2020年2月獲批),EMA要求其修改最終的藥品規格和製造參數,同時生產規模能否與商業化的需求相匹配也成為限制其推出的一大問題。

2020年8月,FDA也駁回了BioMarin旗下針對A型血友病基因治療藥物Roctavian(Valoctocogene roxaparvovec)的生物製品許可證(BLA)申請,並要求提供2年的隨訪資料,可能是出於對該療法的長期療效產生懷疑。

不過,也已有另外幾個基因治療藥物上市,例如GSK的Strimvelis、羅氏的 Luxturna和諾華的Zolgensma等。有趣的是,這些大藥企的藥物都是從小公司買回來的。

目前,全球在基因治療方面跑在前沿的公司有SangamoSareptaIntellia BluebirdSolid BiosciencesEditasCRISPR等,當然也有PfizerGSK等製藥巨頭。大藥企也以收購來迅速進入基因治療市場。例如,Novartis於2018年收購AveXis;Roche於2019年收購Spark;以及Astellas於2020 年收購Audentes等都是近期比較有名的例子。

其中,Sangamo是一家相當值得關注的公司,它全面覆蓋了基因治療的多個方向:Gene Therapy、Ex Vivo Gene-Edited Cell Therapy、In Vivo Genome Regulation以及In Vivo Genome Editing。目前,它的17款管線藥物中有高達11款都是與各大製藥公司合作研發的:與Biogen合作的有3款,與Pfizer、Sanofi、Gilead各為2款,與Novartis和Takeda又各為1款,而只有6款是它獨立進行的。這17款管線藥物中,有1款處於臨床3期,有4款處於臨床1/2期,尚有11款還處於臨床前階段。

基因治療所面臨的時代機會肯定是巨大的。首先,人類的新生兒中,有3-4%有遺傳性的基因疾病,而病種多達上千個。這麼巨大且未被滿足的治療需求,正好是基因療法大顯身手之處。它的適應症不僅僅針對遺傳性疾病,它也能夠給其它適應症帶來曙光。而且,基因療法的好處在於,根據其原理,如果療法真正有效,患者便有可能被終生徹底治癒。隨著這種科技的發展,成本和價格在未來都會逐漸下降,如果以患者的一生壽命來計算,它每年所攤分的治療費用其實並不昂貴。

當然,這種新科技面臨的挑戰也無處不在首先,不可否認它有潛在的脫靶風險;其次,它可能更適合針對單基因引起的疾病而不是多基因疾病;接著,目前它的治療單價依然讓許多未被醫保覆蓋的患者可望而不可及;再者,與其它藥物治療不同,基因療法的治療一旦開始就不可再逆;還有,其可能的毒副反應也不容勿視,例如免疫反應、細胞因數風暴、甚至死亡等也是時有所聞的;最後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點,這種科技應用時間著實不久,我們還不知道它們的長期療效是不是真的如理論般所預測。

總而言之,我們科學界還是要以審慎的態度來對待這種新的生物技術,不能盲目地完全樂觀

總結與未來方向

許多一流的創新生物科技在未來將會徹底改變醫學界,成為解決目前尚未被滿足需求的疾病的一個新選擇。除了上面提到的幹細胞療法、RNAi、基因療法等,早期診斷(尤其是癌症)的市場也很大, 也是目前許多國外藥企所耕耘的一個新領域,在未來可以從根本上改變醫學實踐的方式。

另外,個性化醫療、蛋白-蛋白互動、“不可成藥”靶點、液體活檢、單細胞多組學技術、新型測序技術也都是醫藥行業近年來浮現出的新機遇。單細胞多組學技術(Single Cell Multinomics)尤其值得關注,該技術可以用來測量來自同一單個細胞的多種類型分子;通過分析來自多個不同細胞的分子層結構與類型,科學家們可以對細胞的生理與功能有更深入的瞭解。

作為一個小小的總結,我對生物醫學創新的機遇和挑戰簡列如下:

➤➤➤ 創新技術的不斷發展,為許多疾病帶來了希望,也為醫藥產業帶來了很多機遇:

  • 許多一流的新生物醫學技術將徹底改變醫學;
  • 新的聯合療法或器械-藥物聯用亦可提供更多的療法選擇;
  • 早期診斷有望從根本上改變醫療範式;
  • 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帶來更多的新選擇(尤其是神經科學和罕見病方面);
  • 在某些情況下,未來許多疾病有可能完全根治(例如基因療法,幹細胞等)。

➤➤➤ 然而,機會同時也給這個領域帶來了更多新的挑戰:

  • 監管機構可能未能完全跟上這眾多療法所帶來的新方向;
  • 各大公司須要重新安排重點關注的領域和優先順序;
  • 如何正確分配資源(如人才資源等);
  • 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資金來源可能面臨挑戰,特別是對規模較小的公司);
  • 許多療法的長期療效尚不明確;療效可以持續時間可能也有所不同;
  • 國內各公司應探討與全球企業合作的需要。

面對這些新興科技,為了更好擁抱它們,將它們轉化為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我們需要清晰地明白,自身公司在應用這些科技時,科技本身的短板和我們的欠缺在哪裡。一方面密切跟蹤全球走勢和發展,另一方面加強自我研發並尋找強而有力的科技合作夥伴。總之,能夠引入人才就引入人才,能夠與其它公司搭檔也可以考慮採取合適的合作方式。唯有在科技上有真功夫,才能夠在行業中立得住。

為了確保持續不斷的研發能力,公司的融資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這些金字塔尖的科研都是非常燒錢的,只有先具備一個源源不斷的供血機制,才可能構建不斷提升的科技能力。對於有一些手握好幾種科技的公司,也要掌握好先後開發的節奏。剛開始公司資源不多時,可先聚焦于最強和最有商業前景的方向上,等後期資源比較充分後,再逐步拓寬技術方向和產品管線。

作為製藥人,鼓勵我們往前走的最核心動力,是那些一直都未能被滿足的醫療需求,很多疾病到現在還都是無藥可治的。而且隨著人口平均年齡的增長,人類對健康和長壽的需求亦不斷提升,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一直都在增長。比如,罕見病和孤兒類疾病的藥品銷售額每年都在上升,根據預測,未來6年將達到每年7%的增長率。是人類的生育率提升了嗎?不,其實是人類的治療需求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而在不斷增長。這包括各種遺傳基因導致的罕見病、老年癡呆症、漸凍人症、自閉症、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等等。這是一個無法停下來的清單,既是我們存在的價值也是我們工作的動力。

最後,我們說一說中國新藥研發的情況。上世紀90年代時,國內的研發基本集中於仿製藥和其後的生物類似藥;2000年後,國內公司開始轉型做已被科學界確立靶點的Fast follow或 MeToo / MeBetter藥物;2010年左右,國內的生物製藥公司開始擴展管線並提升科技;最近幾年,新創生物科技公司如雨後春筍,越來越多公司開始採用新的科技進行更為早期的創新。由於生物製藥是一個耕種vs收穫時間差相對比較大的行業,我們現在種下的這些果子,在未來都將會不斷地成長,整個製藥行業也會隨之不斷精進發展。

基因治療是醫療界最新的科技,也預示著人類的明天。目前看來,中國和以美國為首的其它發達國家都是同時起步的。如果我們有幾家卓越的公司能夠在研發上跑出自己的水準和技術,如同華為在資訊科技硬體行業那樣,也許這能帶領我們未來進行一個漂亮的彎道超車。

另外,企業需要找到適合的發展道路,目標是本土化還是全球化、關注的方向是什麼、如何獲得技術和資源,這些都是重中之重。如果以國內市場為優先,要考慮的自然是以中國作為核心來綜合分析科技、金融、市場和國家政策等要素;如果以全球市場為先,就要放眼到另外一個核心去衡量自己的實力。

 

 

探索細胞治療在中國未來發展路徑

陸曉煒介紹,近年來,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都將細胞治療作為醫藥領域的重點支持和發展方向。根據紐約癌症研究所的最新報告,2020年全球免疫腫瘤學研發管線中在研療法數目達到4720種,細胞療法作為其中最為熱門的領域,保持著每年增加數百種在研療法的強勁勢頭。

據統計,至2020年12月底,全國共批准了48項細胞藥物臨床試驗專案,並出臺了一系列指導性檔加快推進細胞產業發展。但在發展過程中,企業對細胞產業的未來發展路徑不清晰,臨床前研究階段醫院端探索性創新支持度不夠,細胞製品的臨床應用和醫院的風險管理缺乏系統性、可實操的指導和規範。

上海以浦東為代表,已形成全國最具創新活力的細胞產業集聚區。在產業方面,截至2020年底,在全國獲批的48項細胞藥物臨床試驗中,21項來自上海,其中14項來自張江細胞產業園,約占全國的30%。在醫療資源方面,上海擁有13個國家幹細胞備案基地,是國內最優質的醫療資源集聚地之一。

上海作為世界群雄逐鹿的新領域,上海如何在細胞產業上先行先試?“當前細胞治療產品已逐步進入商業化階段,其採集、回輸治療等環節涉及醫院端的相關GMP(藥品生產品質管制規範)、臨床管理。而目前醫院與企業之間、不同醫院之間、不同細胞製品的製備工藝及GMP管理都不統一。首先要暢通細胞產品的規範化管理。結合國內即將上市的兩款CAR-T細胞藥物,市衛健委和市藥監局可以探索醫院細胞治療臨床應用的規範化管理。對醫療機構資質、實施規範、操作規程、風險管控等方面進行規範,從而為未來更多細胞產品的上市准入提供更多支援。

其次,要暢通細胞治療技術的探索性創新。對於處於前沿探索階段的細胞產業需要更多的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來進行技術驗證和創新。她建議,市衛健委依託上海檢測中心細胞治療重點實驗室的建設,推動國家幹細胞專家委員會認可上海檢測中心的報告,解決幹細胞質檢和備案長期排隊的問題。

針對目前細胞產業發展路徑不清晰、監管部門對高風險生物技術在臨床轉化過程中存在顧慮的問題,陸曉煒建議,市衛健委、市藥監局可以選擇12家醫療機構,試點探索細胞治療技術臨床轉化的方案、路徑以及醫院需要遵循的規範和規則,積累經驗提供先行先試的範本。

未來,細胞科技將給更多的疾病帶來新的治療方式,為人類健康帶來更多的驚喜。

01、幹細胞療法挽救新冠患者生命

2020年,幹細胞藥物和治療技術治療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全部治癒出院。中國科研攻關團隊分別在北京、武漢等地開展幹細胞臨床研究,完成226例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含198例危重/重型患者),無一例死亡,全部治癒出院。

02、幹細胞科技化身送子觀音

用自身的幹細胞,對受到創傷的子宮內膜進行修復,從而讓不能生育的媽媽獲得生兒育女的能力,這是2014年中國科學家取得的世界首創科研突破,如今在這個技術的幫助下,已經有無數個寶寶健康誕生。

03、幹細胞療法保住糖尿病患者下肢

近20年的研究發現,間充質幹細胞通過改善下肢微循環的原理,從而改善下肢缺血的情況,達到治療糖尿病的目的。台灣花蓮慈濟醫院也通過核准進行相關治療。

04、幹細胞讓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康復

間充質幹細胞對血管重建、細胞和組織的損傷起到修復的作用。在間充質幹細胞的幫助下,痛苦了11年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康復,生活回歸了正常。

05、幹細胞給腦癱患兒帶來春天

腦癱一直被認為是無法治癒的疾病,是難以破解的不死癌症,但隨著再生醫學的發展,幹細胞的研究應用為腦性癱瘓小兒進一步康復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已成為先進有效的治療方法,為腦癱患兒帶來新希望。

06、幹細胞讓帕金森患者告別抖動生活

2018年《幹細胞與發育》雜誌上的觀點認為,“帕金森最具前景的治療途徑是使用幹細胞療法來替換疾病發生過程中丟失的多巴胺神經元”。

61歲的退休大媽王冬菊患上了帕金森,經過幹細胞移植治療,過了兩年“抖”動生活的王大媽不再“抖”了,重拾了往日生活的信心。

07、免疫細胞療法創造白血病治療奇跡

癌症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之一,人們往往談“癌”色變。免疫細胞治療的發展,已經幫助一些癌症患者殺滅癌細胞,讓他們有了新的生活,它正在改變越來越多癌症患者的生命。台灣特管法下細胞治療蓬勃發展,治療超過百例,成績斐著。

08、免疫細胞療法讓肺癌晚期患者重生

肺癌晚期面臨截肢的郭女士,經歷了長達6年抗癌之路,最終在免疫細胞療法幫助下重獲新生。發生在郭女士身上的故事也向世人證明,癌症並不那麼可怕,免疫細胞療法正在給更多癌症患者帶來新的治癒希望。

09、免疫細胞療法讓花季少女恢復正常生活

正值花季年齡的小佳,從21歲罹患癌症起,6年間竟然經歷5次大手術,失去兩個器官,眼看著不堪重負的生命開始慢慢凋落,免疫細胞療法的新嘗試讓她重獲新生。在應用免疫細胞療法僅僅5個月後,B超檢查小佳肝區及腎區腫瘤占位均有所縮小,細胞免疫治療在她身上起到了很好的療效,直到半年後,腫塊已明顯縮小,小佳重新煥發著生機恢復了正常生活。

10NK免疫細胞可保持健康態,延緩衰老

免疫細胞作為人體重要的細胞,在人類抗衰上也起到作用,比如NK細胞,它能清除衰老、病變細胞來保持人體活力,而它的缺失會導致人體衰老,甚至直接或間接導致癌症在內各種疾病發生。

近年來,細胞療法的研究是醫學前沿重點發展領域,給某些疑難疾病的治療提供了希望。傳統藥物在面對一些複雜的病時往往顯得束手無策,而細胞科技,尤其是幹細胞科技在很多慢性病和疑難雜症均被證明有顯著療效。

目前,全球細胞治療市場已經湧現了大量的新研究、新項目以及新療法。未來,細胞科技將給更多的疾病帶來新的治療方式,為人類健康帶來更多的驚喜。

(來源:中科幹細胞)

 

By King & Wood Mallesons on September 3, 2020

POSTED IN COMPLIANCECUSTOMS BUSINESSHEALTHCARE

作者:馮曉鵬 鄧惠 合規業務部

2020年是海南博鼇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下稱“樂城先行區”)發展的關鍵一年。在中央賦予新“國九條”[①]及下放臨床急需進口醫療器械和藥品的審批權[②]之後,海南省乘著自貿港建設的東風,從海關與藥監管理、人才激勵等方面創新樂城先行區內相關醫藥政策。2020年6月16日,《海南自由貿易港博鼇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條例》(下稱“《先行區條例》”)公佈並施行,開啟樂城先行區發展的新階段。加上較早前發佈的《海南博鼇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臨床急需進口藥品帶離先行區使用管理暫行辦法》(下稱“《藥品離區暫行辦法》”)、《海南自由貿易港博鼇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臨床急需進口醫療器械管理規定》(下稱“《臨床急需進口醫療器械管理規定》”),博鼇樂城有望為破解今年新冠疫情對全球藥品供應鏈的衝擊,加上各國邊境與運輸管制、貿易管制的影響而面臨“用藥難”的困境提供一份“樂城方案”。

一、藥械入區提速,真正實現用藥的快捷便利

  1. 新藥引入——極簡審批

樂城先行區享有國家賦予的“少量、急需”特許藥械進口政策,享有臨床急需進口醫療器械和藥品的審批權。目前樂城先行區創新藥物引入的流程為:醫生、患者或廠商提出新藥申請,在首例使用時會舉辦遴選會以對產品進行說明,由海南省藥監局組織進行藥物的評審工作,審查內容包括藥品過去的註冊情況、使用資料等;後續使用過程中如有使用申請,無需再舉辦遴選會,直接以電子批復的形式保證患者儘快再次使用新藥,真正實現極簡審批。[③]

  1. 保稅進口——“患者等藥變為藥等患者

針對先行區內企業進口醫療器械均為臨床急需,時效要求高的特點,海口海關持續提升監管時效。海口海關對進口藥品和藥械原則上只進行外包裝查驗,符合規定後馬上放行,讓企業把相關的藥品和藥械提運到樂城先行區,由屬地海關來進行開箱查驗,極大地壓縮了藥品和藥械在口岸的停留時間,既降低了物流倉儲成本,又減少了開箱查驗藥品藥械對安全性造成的影響。在進口貨物抵港確報後即派員前往先行區,做到“即報即檢即放”,保證貨物在運抵先行區後及時完成後續監管作業並投入使用。[④]同時,實現40種監管證件聯網、在通關環節比對核查,海關不再要求企業交驗紙質證書和進行紙面簽注,進一步精簡通關手續,減少企業的通關成本。[⑤]

今年6月開始實施的《先行區條例》進一步放開藥物入倉的規定,對於擬在先行區使用的臨床急需進口藥品(不含疫苗)與藥械,可以在獲得審批前批量進入保稅倉,再根據實際使用情況核銷出倉,既節省了物流成本,也滿足了企業與患者的用藥需求,在急需用藥之時無需再次申請審批進口,變“患者等藥”為“藥等患者”。

  1. 進口檢驗——賦予海口海關相關檢驗資質

今年2月,海關總署決定新增海口海關為進口心臟起搏器檢驗實施機構,海口海關自此成為繼北京海關、上海海關之後,全國第三個進口心臟起搏器檢驗實施機構。[⑥]賦予海口海關檢驗資質意味著可以樂城先行區內的醫療機構進口心臟起搏器無需再繞道北京或上海海關,降低運輸物流成本,滿足進口臨床急需藥械對於時效的要求。

  1. 進口關稅——統一享受自貿港稅收優惠

《先行區條例》第28條規定,先行區內的企業與個人依照海南自貿港稅收制度享受關稅優惠。根據《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所規劃的“零關稅”政策,在2025年全島封關運作前,對部分進口商品免征進口關稅、進口環節增值稅和消費稅;全島封關運作、簡並稅制後,海南自貿港允許進口的進口徵稅目錄之外的商品,免征進口關稅。此前,樂城先行區進口的藥品藥械關稅的降低需要協同財政部進行個別調整[⑦],進口醫療器械免稅政策也僅適用於個別醫學中心。《先行區條例》這一規定將關稅優惠政策適用於更大範圍的藥品藥械,將免稅政策擴大至先行區內的所有企業主體,在樂城先行區鼓勵境內外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同時營造區內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

二、帶藥出區落地,確保區外用藥的安全實施

  1. 允許急需、少量口服藥品帶離先行區

2020年3月27日,海南藥監局印發《藥品離區暫行辦法》規定了具體的事前受理審批條件與事後監管措施。7月28日,瑞普替尼暨胃腸道間質瘤臨床急需藥品項目正式落地,成為先行區首個實現出園使用的藥品。

根據規定,申請出園使用的藥品需為非首次使用、僅供患者使用、少量的口服藥品,藥品出園使用的申請主體是醫療機構,同時需要提交患者出院帶藥方案及應急預案,經海南省衛生健康監管部門審批、省藥品監管部門批准後,患者才可將藥品帶離樂城先行區。衛生健康與藥品監管部門的審批流程共計不超過四個工作日。

為防止患者帶藥出園後發生二次銷售,《藥品離區暫行辦法》規定醫療機構開給患者帶出園區使用的藥品不可有完整外包裝,且在包裝與說明書上注明僅供該患者使用。

  1. 藥品和醫療器械追溯和管理平臺作為支撐

《藥品離區暫行辦法》規定了醫療機構對患者出園用藥的監管監測義務與患者的配合義務,患者在園區外使用藥物需要即時視頻記錄並上傳至追溯系統。《先行區條例》提出對藥品藥械進口、審批、使用、監管全流程實行追溯管理,實現衛生健康管理部門、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海關及先行區內所有醫療機構聯網共用。目前樂城先行區已建立進口藥械追溯系統,利用區塊鏈、3D GIS電子圍欄技術記錄、追蹤藥械情況,確保資訊不可篡改,並在藥械違規行為發生的時候主動發起風險預警,實現特許藥械從申請到流通全程有跡可循。追溯系統的完善與資料的共用將對防範先行區藥品流弊,追查園外藥物違規流通、違規使用提供了有力支撐。

  1. 明確藥品流弊法律責任

醫療主體是申請藥物出園使用的主體,其也承擔藥品流弊的主體責任,一旦患者帶離園區的藥物發生流弊,醫療機構或處方醫師將面臨一定期限內申請不再被受理的不利後果;若醫療機構擅自將臨床急需進口藥品帶離先行區,醫療機構除了面臨藥物出園申請不再被受理的不利後果外,還將面臨相關法律責任;若醫療機構違反藥物出園使用的監測與報告義務,也將面臨申請不再被受理的不利後果。

由於先行區內使用的藥物是國內未註冊上市的新藥,在國內患者群體中不具備推廣性,國內醫療機構也不具備成熟的應急能力,一旦藥物使用脫離監管監測,對使用者的生命健康將造成威脅。因此,《藥品離區暫行辦法》嚴格控制藥物流入國內市場為申請人患者以外的主體使用,除了以牟利為目的的“出售”以外,“轉贈”也被認定為違規行為。對於不配合監管工作或將臨床急需進口藥品違規出售或轉贈他人的患者,將面臨申請不再被受理的以及違規行為納入個人征信系統的不利後果,嚴重者還將面臨相關法律責任。

但值得探討的是,第11條醫療機構承擔臨床急需進口藥品流弊主體責任中缺少對醫療機構已盡合理謹慎義務的免責條款。現患者用藥監管制度下,醫療機構在接收患者用藥資訊時始終具有滯後性,患者離開園區後,醫療機構難以第一時間、更無法提前預知患者對藥物的使用或處理。在醫療機構已履行其事前告知、事後監管義務後,藥物仍然在患者一端發生流弊,由醫療機構擔責不具備合理性。

三、下一步展望:更創新、更開放、更便捷

  1. 制定醫療進口免稅清單,打造消費新引擎

按照海南自貿港建設總體方案,2025年封關運作前對部分商品實行“零關稅”政策,目前海南在制定進口免征關稅商品正面清單。樂城先行區已體現出“醫藥特區”的特色,但如果要實現醫療產業與旅遊業的深度融合,海南自貿港可以加強研究醫療旅遊消費者需求,結合免稅商品清單的制定,為樂城先行區“量身”拓展醫療產業的範圍和邊界,例如除了為重症、罕見症提供治療以外,樂城先行區也可以考慮向醫療美容、療養養生等具備更大消費需求的領域實現發展,並與此相應,將消費需求大的醫美相關的儀器和產品如美容儀、肉毒桿菌針劑等加入進口免稅商品清單,降低先行區內醫美服務產品的價格,拉動旅遊業的發展。

  1. 擴大藥物離島清單,完善離島監管制度

目前樂城先行區允許帶出園區的藥物僅限於“口服藥品”。據海南省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介紹,目前先行區外的醫療機構對國內未上市的藥品藥械沒有使用經驗,將帶離藥品的劑型限制在“口服”是為了控制患者用藥風險。但隨著《先行區條例》進一步將先行區特許藥物範圍擴大到境外進口保健食品、保健醫療器材、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這些僅為滿足病患特別營養需求或康復需求的食品與藥械不應被限制在先行區內使用,應被納入“離島”清單。

在未來,隨著樂城醫療健康旅遊樂城先行區與海南自貿港的建設,將有更多的境外病患到樂城就醫,因此,應進一步完善境外病患將藥品藥械帶離先行區回本國使用的相關制度規定。“一線”與“二線”應當區別監管,在先行區與區外境內的“二線”監管對藥物離島進行限制,在對接境外的“一線”允許藥品與藥械自由流通。

  1. 創新醫藥電商監管,發揮保稅進口優勢

《先行區條例》規定對於擬在先行區使用的臨床急需進口藥品(不含疫苗)與藥械,可以在獲得審批前批量進入保稅倉,再根據實際使用情況核銷出倉,目前,這一創新的保稅倉出入倉監管制度應儘快落實實施細則,實現臨床進口急需藥品的極速入倉。另外,《海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於印發<進一步深化細化海南博鼇樂城醫療旅遊先行區優惠政策的暫行辦法>的通知》(瓊發改地區〔2016〕890號)提出,要把海關特殊監管政策、先行區醫療機構需求、展覽展示結合起來,在符合國家政策的前提下引入電子商務模式。因此除臨床進口急需藥品之外,也應適時考慮滿足醫療機構對於普通藥物藥械的備貨需求,實現進口正面清單中的藥品藥械以跨境電商保稅進口模式進入先行區,進一步縮短用藥時間差。

四、醫療機構須把握合規邊界

樂城先行區的創新機制無疑為區內醫療機構帶來發展的重要契機,但在涉及醫療行為和藥械使用時,醫療機構不可忽視合規邊界:

  1. 通過合同約定控制境外藥械採購風險

進口臨床急需醫療器械在國內尚未取得進口許可,缺乏明確的國內標準,國內醫療機構對器械的性能及使用瞭解受限。《臨床急需進口醫療器械管理規定》規定了醫療結構對臨床急需進口藥品藥械的相關使用和跟蹤責任,例如,第16條規定,醫療機構對於臨床急需進口醫療器械的臨床使用承擔全部責任,臨床使用中造成患者人體傷害的,醫療機構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承擔賠償責任;第14條規定,醫療機構應跟蹤臨床急需進口醫療器械在境外的使用情況,如存在相關重大安全性風險預警的,應當立即停止使用並報告省衛健管理部門與藥監部門。

對此,醫療機構在與境外藥品藥械生產商簽訂採購合同時,可以通過以下約定降低風險:

1)關於境外藥企的產品侵權責任——謹慎與境外生產商約定產品品質、侵權、違約責任的分配,特別是明確由於產品原因造成臨床使用傷害時的責任分配問題。為最大化降低醫療機構所需承擔的責任,因醫療機構操作不當以外原因造成的傷害儘量約定由境外生產企業承擔賠償責任。

2)關於境外藥企的通知義務——在與境外生產企業的採購合同中明確境外生產商的通知義務,即使在完成交付義務後仍應及時將產品重大安全風險告知醫療機構,並履行召回義務。

3)明確約定可退貨情形——如產品在境內或境外使用中發生重大安全風險,生產商應當履行召回義務並由醫療機構進行退貨處理;如因產品自身不具備在我國註冊上市條件而被停止進口和使用,醫療機構有權選擇將囤在保稅倉裡的貨物退貨。

  1. 建立嚴格的藥械管理和使用制度

對於先行區可進口使用的臨床藥品和醫療器械,醫療機構應當建立相應的引進、倉儲、使用、跟蹤和追責的相關制度,以嚴格控制和防止藥械使用全流程中的風險。例如:對藥械的進口申請和跟進建立內部評估、審批制度和具體工作流程;規範藥械的保存、提取、分配等部門的具體工作許可權和職責;臨床使用中建立完善的藥械交接記錄、診療病歷和資料保管、患者家屬告知及知情同意書簽署程式;對藥械在臨床使用後的反應和複診實施專人跟蹤和報告制度;對臨床醫療團隊的實施水準定期評估和更新;建立醫療責任事故的規範處理機制,等等,以確保臨床急需進口藥品的流通可追溯,責任可落實,風險可防控。

  1. 建立患者帶藥出院後的用藥跟進管理制度

《藥品離區暫行辦法》規定了醫療機構對患者用藥監管與藥物流弊承擔主體責任。醫療機構可以通過以下方式提高醫療機構對於藥品離區後的監管參與度,預防藥物發生流弊:

1)申請前的必要調查——對於需要將藥品帶離園區的病例,醫療機構可成立專門的申請審核小組,在向省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提交審批之前對患者過往的用藥情況、臨床醫療團隊的評估和意見、帶離院區藥量的必要性合理性等方面進行必要審查。

2)明確告知違規用藥後果——《藥品離區暫行辦法》第7條規定患者對出院帶藥須履行誠信義務,簽署出院帶藥知情同意書及承諾書。醫療機構可在上述書面檔中明確告知患者不配合監管、藥物發生流弊後的不利後果,如醫療機構將不再接診違規患者。

3)可探索與患者居住地醫療機構合作監管用藥——目前《藥品離區暫行辦法》的明確要求醫療機構安排專人查看患者每次服藥視頻。在未來,隨著樂城先行區帶藥出園範圍與規模的進一步擴大,樂城先行區內的醫療機構可以探索與區外甚至境外醫療機構合作,包括由其指定醫療機構直接保管藥品、醫療器械並由患者在指定時間和地點進行服用、由指定的區外/境外機構觀測、記錄和回饋服用情況和服用反應、協助區內醫療機構定期回訪和用藥指導等。

 

 

[①] 2013年2月,國務院發佈《關於同意設立海南博鼇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的批復》,並賦予博鼇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以下稱“先行區”)九條先行區先行先試的政策措施,被稱為老“國九條”。 2019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國家藥監局聯合印發《關於支援建設博鼇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的實施方案》,賦予樂城先行區新的特殊政策,被稱之為新“國九條”。 http://hainan.chinatax.gov.cn/ssxc_1_4/15126709.html

[②] 2018年年底,國務院調整海南博鼇先行區臨床急需藥品審批流程,將先行區內使用新藥的進口審批權下放到海南省人民政府。

[③] 第一財經,《“醫療特區”速度: 一天半獲批、10天用上境外創新藥》,2020年7月29日,https://www.yicai.com/news/100717289.html

[④]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口海關,《海口海關全力支持博鼇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內企業復工複產》,2020年3月19日,http://www.customs.gov.cn/haikou_customs/605732/605733/2893822/index.html

[⑤]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口海關,《打造世界一流國際醫療旅遊目的地 海關支持海南博鼇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發展》,2020年4月7日,http://www.customs.gov.cn/haikou_customs/605732/605733/2953282/index.html

[⑥] 海關總署公告2020年第23號(關於調整進口心臟起搏器檢驗機構的公告),http://www.customs.gov.cn/customs/302249/302266/302267/2867099/index.html

[⑦]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口海關,《海南博鼇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海關稅收優惠政策指引》,2015年11月20日,http://www.customs.gov.cn/haikou_customs/605732/605733/612918/index.html

 

 

新式療法層出不窮,壽險業推出「補強式」保單。南山人壽29日宣布,推出市場首創「實體癌第四期自體免疫細胞治療」附約,只要符合保單條件的保戶,即定額理賠100萬元,可支應新式療法相對昂貴的費用,附約保證續保九年,即至少可保障十年。

癌症是國人前十大死因之一,許多民眾都有投保癌險的意識,但早年投保多半額度較小、涵蓋範圍也較少,因此各壽險公司近年多會推出補強式保單,讓民眾不會覺得重複買保障。

現行癌症險多是針對癌症住院、手術、門診、化放療等後續的治療行為,提供持續理賠,也有確定罹癌就一次給付保險金,保單就結束,隨著醫療技術進步,癌症治療除了傳統化放療,另外如標靶藥物、新式療法陸續推出,醫師也可以透過癌症基因檢測,評估最適合病患的治療方式,根據病患腫瘤的癌症基因突變,擬定合適的用藥策略。

自體免疫細胞療法,是將患者自己的細胞經過體外培養或加工程序後,再將這些處理過的細胞引進患者體內,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南山人壽形容免疫細胞療法就是要替病患的免疫大軍實施「精兵強軍」的計劃,以打敗癌症。

但是這種免疫細胞療法針對不同癌症,一個療程費用可能是87~180萬元,算是不小的負擔,南山人壽在7月時獲保險局核准,針對這種新式療法,推出癌險附約,即保戶必須投保南山人壽的護你久久防癌終身險時才能附加,且是定額100萬元,附約為期一年,保證續保九年,限購一張,且只能是30~65歲者才能投保。

南山人壽亦針對已經投保護你久久,且介於30~65歲的保戶,大約25萬人,若沒有癌證史,即可升級此附約。

若以主約一單位(總給付額度200萬元)來算,繳費20年期、40歲男性一年保費是9,330元,若附加這張自體免疫細胞療法附約,則一年加1,011元,等於總保費10,341元,即會有首次罹癌、癌症住院、門診手術、放化療、重建及身故保障外,若醫師評估後要施行實體癌第四期自體免疫細胞治療,即可獲得100萬元的保險給付。工商時報

http://www.cde.org.cn/news.do?method=viewInfoCommon&id=6cf5b4fbef3256d9

康養的分類

概括來說,康養產業就是為社會提供康養產品和服務的各相關產業部門組成的業態總和。然而,根據消費群體、市場需求、關聯產業、資源差異和地形地貌的不同,又可以衍生出不同的康養產業類型。

1.基於消費群體

從消費群體來看,又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從消費群體的年齡構成來看,人的一生一般要經歷不同的階段,依據年齡構成進行劃分,不同年齡群體有不同的產業分類。

婦孕嬰幼康養:婦孕嬰幼康養是康養產業中新的分支,隨著社會和家庭對婦孕嬰幼群體重視度的不斷提升以及該群體消費轉向多元化,婦孕嬰幼的健康需求不再局限于醫療保健,更多母嬰健康產品服務持續湧現,如產前檢測、產後恢復、胎兒早教、小兒推拿、婦幼膳食、益智玩具等其他圍繞婦孕嬰幼群體的康養產品。

青少年康養:是指為滿足青少年群體康養需要的產業集合。因此,針對這一群體的康養供給更多是圍繞教育、體育、旅遊、美容、養生以及心理諮詢等方面展開,如健身賽事、康復醫療、中醫藥療養、亞健康防治、美體美容、心理診療等相關產品與服務。

中老年康養:由於業界始終將健康和養老視為康養產業的主要組成,且現階段中國社會加速步入老齡化,因此中老年康養長久以來都集中或等同於養老產業。就現階段該群體實際需求來看,中老年康養不僅包含養老產業,還包含醫療旅遊、慢病管理、健康檢測、營養膳食、老年文化等相關及周邊產業。

另一方面從消費群體的個體健康來看,一般把人群分為健康、亞健康和病患三類:健康群體重保養、亞健康群體重療養、病患群體則重醫養。

健康狀態的保養:健康人群的康養需求集中在對身心的保養上,即通過健康運動、休息睡眠以及其他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康養行為等保持身心健康狀態。基於健康人群的康養業主要集中在:體育、健身、休閒、旅遊以及文教和影視等。

亞健康狀態的療養:亞健康人群是目前康養產業最關注的人群之一,對應的康養業主要集中在健康檢測、疾病防治、保健康復等行業。如:中醫養生、保健品、康復運動、心理諮詢、休閒旅遊等,都是亞健康人群療養類康養產業的主要構成。

臨床狀態的醫養:病患人群醫養是目前康養產業最成熟的構成,涉及行業主要集中在三個層面,一是診療、醫護等醫療服務業;二是生物、化學製藥等藥物製造加工業;三是醫療器械、電子設備等裝備製造業。

2.基於市場需求

康養的基本目的實現從物質、心靈到精神等各個層面的健康養護,實現生命豐富度的內向擴展。

基於養身的康養:養身即是對身體的養護,保證身體機能不斷趨於最佳狀態或保持在最佳狀態,是目前康養最基本的養護內容和目標。如保健、養生、運動、休閒、旅遊等產品或服務,旨在對康養消費者的身體進行養護或鍛煉,滿足康養消費者身體健康的需要。

基於養心的康養:養心即是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和養護,使康養消費者獲得心情放鬆、心理健康、積極向上的心理體驗。因此,養心康養所涉及的產品或產業主要有心理諮詢、文化影視、休閒度假等對人心理層面產生影響的產品或服務。

基於養神的康養:養神即是對人的思想、信仰、價值觀念等精神層面的養護,旨在保證個人精神世界的健康和安逸。基於養神的康養業具體涉及的內容主要有安神養神產品、宗教旅遊、藝術鑒賞與收藏服務以及禪修服務等。

3.基於關聯產業

根據康養產品和服務在生產過程中所投入生產要素的不同,將康養產業分為康養農業、康養製造業和康養服務業三大類。

康養農業:康養農業是指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主要以健康農產品、農業風光為基礎和元素,或者是具有康養屬性、為康養產業提供生產原材料的林、牧、漁業等融合業態。如:果蔬種植、農業觀光、鄉村休閒等。主要以農業生產為主,滿足消費者有關生態康養產品和體驗的需要。

康養製造業:康養製造業泛指為康養產品和服務提供生產加工服務的產業。根據加工製造產品屬性的不同又可以分為:康養藥業與食品,如各類藥物、保健品等;康養裝備製造業,如醫療器械、輔助設備、養老設備等;康養智慧製造業,如可穿戴醫療設備、移動檢測設備等。

康養服務業:康養服務業主要由健康服務、養老服務和養生服務組成。健康服務包括:醫療衛生服務、康復理療、護理服務等;養老服務包括:看護服務、社區養老服務、養老金融服務等;養生服務包括:美體美容、養生旅遊、健康諮詢等。

4.基於資源差異

康養產業是資源依賴性很強的產業,根據自然資源的不同可將康養產業分為不同類型。

森林康養:是以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的森林資源為依託,開展包括森林遊憩、度假、療養、運動、教育、養生、養老以及食療(補)等多種業態的集合。

氣候康養:以地區或季節性宜人的自然氣候(如陽光、溫度等)條件為康養資源,在滿足康養消費者對特殊環境氣候的需求下,配套各種健康、養老、養生、度假等相關產品和服務,形成的綜合性氣候康養產業。

海洋康養:主要以海水、沙灘、海洋食物等海洋資源為依託,建設形成的海水和沙灘理療、海上運動、海底科普旅遊、海邊度假、海洋美食等產業。

溫泉康養:因大多數溫泉本身具有保健和療養功能,是傳統康養旅遊中最重要的資源。現代溫泉康養已經從傳統的溫泉湯浴拓展到溫泉度假、溫泉養生,以及結合中醫藥、健康療法等其他資源形成的溫泉理療等。

中醫藥康養:以傳統中醫、中草藥和中醫療法為核心資源形成的一系列業態集合。主要有:中醫養生館、針灸推拿體驗館、中醫藥調理產品,以及結合太極文化和道家文化形成的修學、養生、體驗旅遊等。

5.基於地形地貌

根據不同的地形地貌,可以分為高原康養、山地康養、丘陵康養、平原康養。

高原康養:是基於空間特徵的康養分類中被關注最多的概念之一。由於高原獨有的氣候特徵和自然風光,往往成為人們旅行的嚮往之地;又因高原地區的自然和文化等保存相對完整,因此形成了以旅遊休閒、高原食品、宗教文化以及民族醫藥等為主打產品的康養業態。

山地康養:山地康養活動針對戶外運動愛好者以及靜心養性者呈現一動一靜的形態,主要有登山、攀岩、徒步、戶外生存、山地賽車,以及戶外瑜伽、山地度假、禪修活動等。

丘陵康養:丘陵康養主要集中在丘陵規模較大和景觀較好的地區,由於丘陵特殊的景觀和生態環境,其康養主要以農產品種植、藥材生產、生態體驗等為主。

平原康養:主要集中在農業發達地區,康養產品以綠色果蔬、保健食品等為主。

關於康養小鎮

康養小鎮是指以“健康”為小鎮開發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以健康產業為核心,將健康、養生、養老、休閒、旅遊等多元化功能融為一體,形成的生態環境較好的特色小鎮。國務院在2016年發佈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指出,應積極促進健康與養老、旅遊、互聯網、健身休閒、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規劃思路

1.資源優勢

適宜創建發展康健小鎮的地區,一般應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氣候條件,這是實現健康生活的一個重要基礎條件。在這個基礎條件上,根據當地不同資源,結合市場需求特點,可以發展融合不同產業體系的康健小鎮。

如擁有宗教文化、長壽文化、溫泉資源、醫藥產業資源等等。可依託專案地良好的氣候及生態環境,構建生態體驗、度假養生、溫泉水療養生、森林養生、高山避暑養生、海島避寒養生、湖泊養生、礦物質養生、田園養生等養生業態,打造休閒農莊、養生度假區、養生谷、溫泉度假區、生態酒店/民宿等產品,形成生態養生健康小鎮產業體系。

2.產業特色

康健小鎮的產業應該是以健康為主的, 如養老產業、休閒農業產業、度假休閒、健康食品產業、體育產業等。

3.功能明確

康養小鎮不同於一般的小鎮,它的功能性更強。以體育產業為例,依託山地、峽谷、水體等地形地貌及資源,發展山地運動、水上運動、戶外拓展、戶外露營、戶外體育運動、定向運動、養生運動、極限運動、傳統體育運動、徒步旅行、探險等戶外康體養生產品,推動體育、旅遊、度假、健身、賽事等業態的深度融合發展。

建設標準

1、康養小鎮年均PM2.5值小於或等於50。

2、該區域的負氧離子標準濃度大於或等於5000個/每立方釐米(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規定,清新空氣的負氧離子標準濃度不低於1000—1500個/每立方釐米)。

3、村鎮環境優美,乾淨整潔。

4、附近100公里之內有高鐵、機場、高速,交通方便。

5、活動範圍在3平方公里以上。

6、有發展醫療產業的環境基礎。

開發類型

1.文化養生型

深度挖掘項目地獨有的宗教、民俗、歷史文化,結合市場需求及現代生活方式,運用創意化的手段,打造利於養心的精神層面的旅遊產品,使遊客在獲得文化體驗的同時,能夠修身養性、回歸本心、陶冶情操。如依託宗教資源,打造文化度假區、依託中國傳統文化,打造國學體驗基地等。

2.長壽資源型

依託長壽文化,大力發展長壽經濟,形成食療養生、山林養生、氣候養生等為核心,以養生產品為輔助的健康餐飲、休閒娛樂、養生度假等功能的健康養生養老體系。

3.中醫藥膳型

藥食同源,是東方食養的一大特色。因此美食養生可以說是健康旅遊中至關重要的一項內容。健康食品的開發,可以與休閒農業相結合,通過發展綠色種植業、生態養殖業,開發適宜于特定人群、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生態健康食品,同時結合生態觀光、農事體驗、食品加工體驗、餐飲製作體驗等活動,推動健康食品產業鏈的綜合發展。

4.生態養生型

以原生態的生態環境為基礎,以健康養生、休閒旅遊為發展核心,重點建設養生養老、休閒旅遊、生態種植等健康產業,一般分佈在生態休閒旅遊景區或者自然生態環境較好的區域。即依託專案地良好的氣候及生態環境,構建生態體驗、度假養生、溫泉水療養生、森林養生、高山避暑養生、海島避寒養生、湖泊養生、礦物質養生、田園養生等養生業態,打造休閒農莊、養生度假區、養生谷、溫泉度假區、生態酒店/民宿等產品,形成生態養生健康小鎮產業體系。

5.養老綜合型

有一定的環境資源,同時擁有有一定經濟實力的老年群體,將醫療、氣候、生態、康復、休閒等多種元素融入養老產業,發展康復療養、旅居養老、休閒度假型“候鳥”養老、老年體育、老年教育、老年文化活動等業態,打造集養老居住、養老配套、養老服務為一體的養老度假基地等綜合開發專案,為老年人打造集養老居住、醫療護理、休閒度假為主要功能的養老小鎮。帶動護理、餐飲、醫藥、老年用品、金融、旅遊、教育等多產業的共同發展。

6.度假產業型

居住養生是以健康養生為理念,以度假地產開發為主導而形成的一種健康養生方式。這種養生居住社區向人們提供的不僅僅是居住空間,更重要的是一種健康生活方式。除建築生態、環境良好、食品健康等特點外,它還提供全方位的康療及養生設施及服務,並為人們提供冥想靜思的空間與環境,達到在恬靜的氣氛中修身養性的目的。

7.體育文化型

依託山地、峽谷、水體等地形地貌及資源,發展山地運動、水上運動、戶外拓展、戶外露營、戶外體育運動、定向運動、養生運動、極限運動、傳統體育運動、徒步旅行、探險等戶外康體養生產品,推動體育、旅遊、度假、健身、賽事等業態的深度融合發展。

8.醫學結合型

康療養生產品的構成主要是以中醫、西醫、營養學、心理學等理論知識為指導,結合人體生理行為特徵進行的以藥物康復、藥物治療為主要手段,配合一定的休閒活動進行的康復養生旅遊產品,包括康體檢查類產品。它是醫療旅遊開發中的重要內容之一。

中國居民正在進入避暑避霾避寒、養生養心養老的大眾旅遊時代,人們愈加的追求健康和精神享受,旅遊度假作為新時期人們的一種旅居生活方式,逐漸成為休閒生活主流。“康養+旅遊+地產”無疑可以催生一系列新業態,成為新時期經濟突破發展的一種新模式。

 

Copy Protected by Chetan's WP-Copyprot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