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藥品市場產業概況

()          全球區域生技醫藥市場北美地區最大

依據 BMI 資料顯示,2019 年全球各區域的藥品市場占全球藥品市場規模的比例,以北美洲最大,歐洲次之,亞太地區第3,拉丁美洲第4,非洲及中東地區則是第5。

雖然北美洲、歐洲長期以來是全球藥品銷售最主要的區域市場,但因已屬成熟市場,在經濟發展減緩的壓力及醫療支出的管控下,藥品市場的成長速度相對較緩,對全球市場的占比有降低趨勢,即使北美洲的藥品市場占比自 2013年的 28.9%成長至 2017 年的 33.4%,但 2017 年與 2016 年相比卻下降了 0.9%, 歐洲市場占比則是從 2013 年的 34.0%一路下滑至 2017 年的 28.9%。

亞太地區除了具人口高成長性的優勢外,加上經濟發展帶動對醫療的需求,而中國大陸、印度、孟加拉、伊朗、越南等國家尚處於新興市場,藥品市場潛力被看好,且增長快速,因此亞太地區在全球藥品市場的占比仍逐年上升中,從 2013 年的 25.3%提升至 2017 年的 28.2%。

拉丁美洲的藥品市場占比自 2013 年的 7.2%下降至 2017 年的 5.1%,非洲及中東地區的平均占比約為 3.9%,此兩大藥品區。

()          全球的生技醫藥市場美國排名第一

BMI 資料統計顯示,2019 年全球前 10 大國家藥品市場的排名與 2018 年相同,依序為:美國、中國大陸、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巴西、加拿大,合計約  8,745.7 億美元,占全球藥品市場的74.2%。

其中,美國、中國大陸、日本的藥品市場規模均超過千億美元,且此三個國家的藥品市場規模總和已超過全球藥品市場的一半,占 52.3%:美國藥品市場規模約  3,733.2 億美元,占全球藥品市場  31.7%;中國大陸藥品市場規模  1,403.1 億美元,占全球藥品市場 11.9%;日本藥品市場規模 1,029.9 億美元,占全球藥品市場 8.7%。

在全球前 10 大國家藥品市場的未來成長性方面,預估 2017~ 2022 年的CAGR 為 4.6%,與全球藥品市場的 CAGR 相當,其中只有中國大陸的未來藥品市場仍將呈現快速成長之現象,成長性達雙位數為 12.4%,而其他藥品市場則因較為成熟,預估 CAGR 皆在 4.6%以下。

二、醫藥趨勢-AI輔助新藥開發

()          開發新藥金錢與時間投入過於龐大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在 2013 年的一份數據指出,開發一種新藥的平均成本近 26 億美元,時間更長達 14  年之久,才能將藥物從實驗室推向市場,而令人遺憾的是,最後真正能在市場生存的藥物通常不到 5%。如 2016 年美國製藥大廠禮來(Lilly)在投資 10 億美元後,無奈地宣布其開發藥物 Solanezumab 臨床試驗失敗;輝瑞(Pizer)與 Axovant Sciences 皆宣布暫停該病症的藥物研究,另外一家默克藥廠(Merk)也在無法確定新藥Verubecestat正面的效益與風險後,宣布終止其三期臨床試驗。

科學家不斷尋找其他方法,希望能降低開發成本。如今人工智慧技術能以更快、更有效率的方式,加快科技的進步。許多藥廠和大學研究團隊開始使用 AI 運算技術,來預測治療效果最好的藥物分子,以推動研發新藥的腳步並協助處理某些棘手的醫學問題。

()      巨量資料須由 AI加快科學研究的速度

根據 TrendForce 最新研究指出,藥物開發的最大瓶頸通常在於研究的早期階段,尤其是從確定潛在疾病目標(通常是身體內的蛋白質)到測試候選藥物是否能夠達到目標所需的時間。許多歐美大廠商已嗅到這趨勢,標榜以 AI 輔助新藥開發的新創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創立,例如 Atomwise、Insilico Medicine 等,吸引全球如輝瑞、默克、葛蘭素等大藥廠與這些新創公司合作,希望以 AI 強化產品開發的核心競爭力。

倫敦BenevolentAI,使用軟體NVIDIA DGX-1於電腦的輔助下,解讀和分析大量資料。 2016 年,該公司在一週內確定了 5 個萎縮性脊椎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的候選藥物。若沒有人工智能,這個過程可能花費需要數年時間。他們利用深度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來瞭解和分析巨量生物科學資訊,包括基因、藥品、專利資料等等,再加上每天逾萬件生醫領域期刊和資料庫內容,以改造藥品研發的過程。在不斷試驗的過程中,發現透過 AI 篩選藥物的功效較其他現有方法更加迅速有效。

()      科技巨擘MicrosoftIBM也投入醫藥AI 大戰

微軟華盛頓實驗室(Microsoft Research Labs in Redmond, Washington)利用 AI 投入藥物設計和藥理學研究,並稱該技術為「巨大的機遇」;而在生醫應用領域知名的 IBM Watson 亦於 2016 年與輝瑞公司簽署了一項協議,希望利用 Watson 加速在免疫腫瘤學領域的藥物發現。

()      台灣生技導入AI製藥新趨勢

Dompe是義大利指標型生物醫藥公司,其開發的牛黃素(cenegermin)新藥,去年剛取得FDA批准世界第一個用於治療神經營養性角膜炎的藥物,這是一種影響角膜的罕見眼病。Andrea Rosario Beccari分享AI在藥物研發上的潛力,認為AI可以幫助消弭知識與技術之間的隔閡,可運用在:一、建立患者資料庫、二、協助藥理毒理試驗之定量、建立藥物動力學模式、預測該藥物用於新適應症上的潛在市場與效益。三、探索疾病的機制、協助臨床試驗之計算、並可用在診斷與患者分類,四、應用於新候選藥物篩選、加速藥物開發。

要點:
1.建議在試驗區內指定醫療機構探索開展自體免疫細胞針對晚期腫瘤患者的治療。
2.
建議允許試驗區內企業或醫院正在開展已通過國家幹細胞臨床研究備案的項目,經初步觀察可能獲益、符合倫理要求的,經知情同意後,可在開展相關的醫院內用於其他患者,並成本性收費,其安全性資料可用於註冊申請;全國政協委員、浦東新區政府副區長李國華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建議,在張江科學城建設國家細胞產業發展與監管試驗區。
李國華說,細胞、基因產業已成為當今全球生物醫藥產業、生命科技前沿探索最重要的領域之一。中國目前在該領域與世界基本保持同步,並有可能實現彎道乃至換道超車。其中,張江科學城依託張江細胞產業園,已形成了國內區域最集中,基礎雄厚,研發優勢明顯的細胞、基因產業集群,全國已批准免疫細胞、幹細胞藥物臨床試驗批件,張江占比超過40%。截至目前,張江科學城已集聚細胞相關企業超過70家。
整個產業已處於爆發的前夜,技術反覆運算加快,需要緊緊抓住此發展機遇。鑒於此,李國華建議,按照管得住、放得開的原則,依託張江科學城上海國際醫學園區建設國家細胞產業發展與監管試驗區。具體如下:
第一,建議籌建中的國家藥監局長三角審評中心加快推進落地張江科學城,業務方面加強細胞、基因等創新藥物的審評,同時期望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在此就相關業務設立分中心,通過與監管試驗區內研發企業、醫院的聯動、實踐,共同推動細胞審評、質控、評估的標準化體系建設,加速該產業的發展。
第二,建議在國家衛健委、國家藥監局的支持下,在滿足特定人群疾病的治療下,通過需求驅動,推動產業正向快速發展。一是在試驗區內指定醫療機構探索開展自體免疫細胞針對晚期腫瘤患者的治療。二是針對嚴重危及生命且尚無有效治療手段的疾病或嚴重影響患者及家屬生活品質的疾病,允許試驗區內企業或醫院正在開展已通過國家幹細胞臨床研究備案的項目,經初步觀察可能獲益、符合倫理要求的,經知情同意後,可在開展相關的醫院內用於其他患者,並成本性收費,其安全性資料可用於註冊申請;並最終在上述監管與實踐中形成完整的相關產品製備、治療標準。
第三,建議在海關總署支持下,參照自貿區與電子圍欄的形式在試驗區建立保稅研發。通過境內關外的形式,借助國外細胞、基因治療的研究與需求,帶動中國細胞、基因上下游產業參與國際分工、國際競爭。

 

1.美國生物公司宣佈聯合開展一體NK細胞(幹細胞)治療和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臨床研究

概要:美國時間2020年1月29日,Sorrento製藥公司與Celularity細胞治療公司聯合宣佈啟動臨床合作,合作的目的是將Celularity的CYNK-001(一種異體、胎盤來源的自然殺傷細胞療法)的用途擴展到治療和預防冠狀病毒感染。尤其關注新出現的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

 

2.湖北啟動幹細胞治療新型冠狀病毒重症肺炎臨床研究

概要:據《科創板日報》1月31日消息,有幹細胞企業透露,湖北省科技廳已於1月29日同意幹細胞治療技術用於新型冠狀病毒所致重症及危重症肺炎的臨床研究專案立項。據相關企業公佈的照片顯示,已同意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幹細胞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所致重症及危重症肺炎的臨床研究專案立項。

 

3.目前浙大一院已準備用“幹細胞療法”治療重症患者

概要:黃建榮(湖北省防新冠肺炎專家組專家)表示在H7N9禽流感的治療過程中,應用幹細胞治療方法,對於那些危重的禽流感的肺炎非常有效。通過醫院的倫理委員會的討論,依據H7N9禽流感治療經驗,準備對新型冠狀病毒重症的病人,應用幹細胞療法。

 

4.NK細胞治療冠狀病毒引起的重症肺炎臨床專案獲批立項!

概要:2020年1月31日下午,河南啟動新型冠狀病毒防控應急科研攻關專項,共7個專項15個專案。其中,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的NK細胞治療冠狀病毒感染重症患者的臨床研究專案在本次獲批立項名單中;鄭州大學附屬河南省人民醫院康誼教授主持的《間充質幹細胞(MSC)治療冠狀病毒引起的重症肺炎有效性臨床研究》獲得新型冠狀病毒防控應急科研攻關專案立項!

Nature揭秘抗癌細胞療法——129個靶點!

 

儘管嵌合抗原受體(CAR)的療法(以下簡稱CAR療法)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臨床試驗數量在全球迅速增加,但一直未有對CAR設計、靶點等信息的全面分析。

1月6日,最新發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一項分析報告中[1],來自美國威爾康奈爾醫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等機構的研究團隊構建了CAR療法CAR- TCAR-NK等)的臨床試驗數據庫,該數據庫涉及來自20個國家的500多項臨床試驗、2萬多例患者。

通過與轉錄和蛋白質數據相結合,科學家們獲得了一個可用於CAR細胞療法的“靶點圖譜”,包括100多個靶點。

 

以下摘編該報告中的部分數據:

 

數據2014-2018年,臨床試驗數量增加4

近年來,CAR療法臨床試驗的數量和類型都迅速增加。從2014年到2018年,CAR工程細胞療法在全球啟動的臨床試驗數量增加了4倍(圖1),這反應了業界對這類療法以及Immuno-Oncology的熱情投入。

 

180%以上試驗在中國和美國執行中

總體來說,納入分析的501項CAR細胞療法抗癌臨床試驗中,>80%在中國和美國執行中(圖1a),大部分試驗處於II/II (圖1b),並正在積極招募中(圖1c)。

 

2T細胞是最主要的工程細胞來源

大部分(96.4%)的CAR療法臨床試驗以T細胞作為工程細胞來源(圖1k)。

 

34-1BB是最常見的共同刺激區

CAR的設計經歷了幾次迭代。所有CAR都包含一個負責結合抗原的胞外區,而胞外區連接著中間鉸鏈區、跨膜區以及胞內信號區(圖1h)。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CAR之間的差異取決於它們所包含的共同刺激區的數量(分別為0個、1個和2個)[2]。報告顯示,被報導最多的共同刺激區是4-1BB,其它常被用到的共同刺激區包括CD28、CD27、OX40(圖1i)。第四代CAR的差異在於其通過進一步的基因工程改造招集其它免疫細胞的能力。

 

數據64個進入臨床試驗的CAR靶點

靶點選擇是CAR設計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為了增加可被CAR療法治療的病患數量,業界正在積極分析多種靶點的安全性和抗癌能力,下圖匯總了64個正在臨床研究中被分析的CAR靶點。

18個靶點被用於同時對抗實體瘤和liquid cancer

以上64個靶點中,23靶點僅被用於對抗liquid cancer33靶點僅被用於對抗實體瘤8靶點被用於同時對抗實體瘤和liquid cancer,包括MUC1、NKG2D 、PD−L1、CD133、CD117、LeY、CD70、ROR1(圖2a)。

2)對抗liquid cancer最常用的靶點

CD19、BCMA和CD22是對抗liquid cancer的CAR療法最常用的靶點。

 

3)對抗實體瘤最常用的靶點

Mesothelin、disialoganglioside(GD2)、HER2、carcino embryonic antigen (CEA)、glypican 3 (GPC3)、EGF receptor variant III (EGFRvIII)是對抗實體瘤的CAR療法最常用的靶點。

 

4)六大常見癌症適應症

淋巴瘤、白血病(淋巴細胞和髓細胞)、骨髓瘤、胰腺癌、肝癌和神經母細胞瘤所涉及的臨床試驗最多(圖2b)

 

數據CAR靶點在正常組織和癌症組織中的表達分析

大多數目前在臨床研究中的CAR靶點是在正常細胞和組織中也會表達的抗原,理論上,這就存在“off-tumor targeting”以及產生毒性的風險。該報告發現,與預期一樣,被用於大部分臨床試驗的CAR靶點在正常組織中低表達,但CD123MUC1是兩個例外。

為了更好地理解哪些癌症類型更適合利用CAR療法治療,科學家們還分析了CAR靶點在癌症組織中的表達模式。他們發現,CD19在大多數淋巴瘤樣本中均有中-高(M–H)表達。此外,α-fetoprotein(AFP)是最值得注意的靶點之一,該蛋白在所有HPA肝癌樣本中均有表達,且主要是中-高(M–H)表達,並有證據表明,相對正常組織,AFP在肝癌中過量表達(圖3c)。

 

數據65個潛力CAR靶點

該報告還提出了65個未進入臨床研究的潛在CAR靶點,具體如下:

這些靶點中8個已被FDA批准用於其它療法,分別為GLRB、KCNN4、ALPPL2、SLC22A12、HMMR、CD2、CD3G和CD3D (圖4g)。此外,TNFRSF13CCD37最近已被作為CAR靶點在臨床前模型中進行測試。

總結來說,報告作者們認為,這項分析可幫助CAR療法的設計(圖5),改善靶點與患者的匹配,真正發揮CAR療法(CAR-T、CAR-NK等)的抗癌潛能,使更多患者獲益。

 

免疫治療只能在癌症晚期使用?《JAMA》早用早受益,死亡率降低30%

 

免疫治療被認為是繼手術、放化療及標靶藥物之後的第四大癌症治療技術,也是被認為唯一可以攻剋癌症的新興療法,但目前,免疫療法依然是用在最晚期癌症末線治療,大多數臨床試驗招募也都是在其他治療方式均無效後才選擇免疫治療。

 

那麼,免疫治療真的只能用於末線治療嗎?如果提早干預是否會有更好的預期?現已有研究證實,免疫治療,越早干預效果甚至會更好!

基於免疫系統本身殺癌細胞的能力,免疫治療被認為是人體活的藥物,它以標靶性強,殺瘤徹底,毒副作用少而廣泛被臨床患者所接受。

 

然而,出於臨床安全及審批進程考慮,免疫療法常常只能用於手術、放化療後的選擇,此時的患者體內免疫細胞本就受損或銳減,很多患者還未等到治療起作用,就在等待期中殞命。

 

現在,種種臨床研究已表明,免疫治療也可以用於早期的癌症干預治療,或配合手術、放化療等其他治療方式聯合治療,其抗癌效果甚至會更好。

 

01

為什麼免疫治療越早越好?

免疫治療的原理決定了免疫治療越早越好!

傳統的治療方式,通常是直接針對癌細胞,比如手術直接切除原發病灶,放化療直接殺死癌細胞,標靶藥阻斷癌細胞的基因突變等等。

但免疫治療卻與它們都不同,免疫治療是通過解除免疫細胞的抑製或激活免疫細胞本身來間接殺死癌細胞,對人體副作用少,它利用的是我們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

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保護癌症患者的免疫系統!

而通常情況下的手術、放化療,都會一定程度上破壞免疫系統,大劑量的化療藥物在殺癌細胞的同時也破壞了正常的免疫細胞,而接受過放化療後的患者,往往免疫系統很脆弱,這也使得接下來的免疫治療效果不理想。

 

02

免疫治療作為一線治療,死亡風險降低30%

 

面對癌症,很多患者依舊在束手無策之下才會選擇免疫治療,如果將免疫治療應用在手術、放化療和靶向藥物之前,效果真的會更好嗎?

 

答案是肯定的。

 

一項發表於JAMA ONC雜誌上的經典文獻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參與的25個臨床試驗共計超過2萬多患者大數據給出了鐵證:

 

先接受免疫治療再接受其他藥治療的患者,比先接受其他藥再接受免疫治療的患者死亡風險竟降低超過30%

 

而標靶藥無論用在之前還是之後,效果都很不明顯。

這證明了,免疫治療與標靶藥很不一樣,先用還是後用效果是有差距的。早用免疫治療存活率會更好。

 

在最新一期的JCO雜誌上,從使用PD-1藥物作為一線治療同化療的一線數據對比中,能看出PD治療可以使患者獲得更好的疾病控制,同時安全性也更高。

免疫治療已經越來越接近我們的生活,而出於臨床安全性考慮,目前大多數免疫療法還無法真正用於一線治療,但我們已然能夠看到它帶給腫瘤醫學領域的新曙光,相信隨著生物科學和臨床試驗的不斷推進,免疫治療也將獲批進入一線治療,為更多病患帶來希望。

Copy Protected by Chetan's WP-Copyprot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