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幹細胞療法應用廣 但須慎防致癌等嚴重副作用

2019.08.17環球生技雜誌/記者 巫芝岳

免疫、幹細胞療法應用廣 但須慎防致癌等嚴重副作用(攝影:林嘉慶)

環球生技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聯合主辦的「認識你的細胞經濟學論壇」中,邀請來自產官學研界專家解析現今正熱門的細胞治療,透過深入淺出的介紹,增進產學界與一般聽眾對細胞治療的認識。

張文震:免疫系統複雜,成細胞療法挑戰

林口長庚醫院免疫腫瘤卓越中心主任張文震(攝影/林嘉慶)

林口長庚醫院免疫腫瘤卓越中心主任張文震,首先針對免疫與細胞療法,分享了其最新趨勢及臨床經驗。

細胞治療可分為安全性高、療效較低的「未經基因改造」療法,如自然殺手細胞、樹突細胞、T細胞等;以及,治療危險性較高,但療效較好的「基因改造」療法,如目前研發主流之一的CAR-T和TCRT療法等。

臨床數據上,目前已有相當多國外試驗,顯示CIK、TIL、自然殺手細胞、樹突細胞等細胞治療潛力可期。但由於個人化免疫治療的製備時間目前仍相當費時,比起現行癌症標準療法,引發嚴重不良反應(如:免疫風暴)的機率也較高,因此是一項各界高度關注,但在研發到實行層面,仍待持續精進的領域。

「生物的免疫系統,是經過了數百萬年演化的複雜系統,因此要在這極其複雜的機制中看到治療的再現性,往往是細胞療法研發時的最大挑戰之一。」

張文震強調,由於細胞治療的監控較複雜,且副作用可能涉及多器官,因此醫學中心也會以多科系團隊合作的方式,為病人提供完整照護。

張至宏:軟骨損傷相關再生醫療 進展可期

台灣再生醫學學會理事長張至宏(攝影/林嘉慶)

台灣再生醫學學會理事長,同時也是亞東醫院骨科部主任的張至宏,說明了軟骨缺損與退化性關節炎再生醫療的進展。

張至宏表示,目前國內軟骨損傷最常見的治療方式,是透過挖取自體軟骨組織進行修補的馬賽克手術(mosaiplasty),但手術成效仍因為完好軟骨的供體處有限,以及可能造成供體處副作用等原因,而所侷限,包括完好軟骨的供體處有限,也可能造成供體處的其他副作用;因此,若輔以再生醫療,培養軟骨組織的方式,便可使治療更加完善。

目前,針對軟骨缺損及退化性關節炎所造成的軟骨損傷,國際上所研發的細胞治療方式相當多樣,包擴利用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自體滑膜幹細胞、異體臍帶血幹細胞等,培養出軟骨組織植入關節腔,甚至可透過以奈米磁珠輔助的方式,以磁場引導細胞定位。

本土也有相關的臨床實驗正在進行中,包含軟骨缺損治療Kartigen©以及退化性關節炎療法Regstem ASC©,前者利用自體骨髓間葉幹細胞培養,後者則取自自體間質幹細胞。

沈家寧: 幹細胞治療應用廣,但風險仍高

臺灣幹細胞學會理事長沈家寧(攝影/林嘉慶)

臺灣幹細胞學會理事長沈家寧,則深入介紹了幹細胞治療。

沈家寧表示,幹細胞不只存在於胚胎,生物成體的骨髓、腸道等某些特定組織中也富含不同種類的幹細胞,「要用幹細胞修復組織,首先要知道該如何分離培養幹細胞,接著要了解該如何誘導它們成為我們需要的細胞。」

目前,已有相當多項幹細胞相關療法研發出,例如透過骨髓移植,以造血幹細胞治療血液疾病與免疫不全疾病;以羊膜培養的幹細胞修復角膜損傷等。近年,日本也開放使用誘導型多功能幹細胞(iPSC)進行如黃斑部病變、帕金森氏症、脊髓損傷等相關的臨床研究。

然而,幹細胞治療仍存在著相當的風險,例如近年發現,骨髓幹細胞治療可能會助長惡性腫瘤生成,所以如何適當操縱幹細胞,也是研發時相當重要的。

來源: https://www.gbimonthly.com/2019/08/51461/

Copy Protected by Chetan's WP-Copyprot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