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創新環境下生物製藥公司如何轉型與突圍

近日,蘇州拓創生物(Tavotek)CEO Mann Fung馮博士在”乘峰破浪,意飛沖天 2020-2021峰客訪談意見領袖年會-細胞與基因治療主題沙龍”特別活動上為大家作了題為“現代生物醫學創新對生物製藥業的機遇與挑戰”的主題報告,對醫藥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清晰洞見。

中國的生物製藥產業正在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年代,處於這樣一個機會與風險並存的產業年代,在細胞與基因治療,行業新格局如何開展在上世紀90年代初我剛進入這個行業時,全球新藥研發數量並不多,因為當時沒有太多的新技術。研發主要是圍繞在心血管類藥物、抗生素、降血糖藥物等,抗癌藥物則主要以化療為主。不過,隨著靶向藥物和單抗的出現,過去的藥物也慢慢地被淘汰。目前,這個行業正面臨著三大挑戰

 藥企研發投入巨大而效率卻大大降低;

 仿製藥和生物類似藥越來越多,原創藥在專利斷崖後所面臨的競爭越來越強;

 單藥的年銷售峰值不斷下跌,各國社保和醫保的政策不斷在擠壓藥品的利潤空間。

這些挑戰日益激烈,製藥界進入了一個更為緊迫的全新格局。過去主流藥物例如小分子化學藥,激素、多肽、白介素、單抗之外,新興生物科技已逐漸成型且方興未艾。其中,免疫腫瘤療法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雙抗和多抗;ADCs;CAR-T、TCR-T、TIL、CAR-NK、Engineered RBCs等細胞療法;溶瘤病毒;腫瘤疫苗;PROTAC;腸道菌群;RNAi;幹細胞療法;基因替換、基因編輯等新技術都一一出現,呈現出今天百家爭鳴的狀態。

此外,時代也給我們帶來了藥物以外的其它各種新科技,例如基因測序(NGS);人工智慧(AI);醫療機器人;遠端診斷、醫療;3D列印;腦機連接等。去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Review)》評出的2020年全球10大科技中,就有3項是關於生物醫療界的:1、人工智慧設計的新藥分子;2、高度個性化的醫療;3、抗衰老藥物。所有這些新技術帶來的紅利,使我們的這個行業進入了大機會vs大風險並存的時代。

近日,我看到了一個從EvaluatePharma公司發出的報告,內容大概是這樣的:在全球銷售的最好的100款藥物當中,從新興生物科技所獲得的產品,其貢獻的比重越來越大。2012年為39%,2019年為53%,2026年將達55%;而以傳統製藥技術所獲得的藥品所占比重則越來越小,2012年為61%,2019年為47%,2026年將縮小至只有45%。

此外,腫瘤學仍是目前醫藥行業中最為熱門的領域,也在市場中佔據了最高的份額。然而,腫瘤藥產品開發風險相對較高、收益有時不一定能成比例。例如癌症並不穩定,靶點不停變異,死亡率也極高。雖然腫瘤學最為熱門,但開發風險較低、收益不錯的產品(例如皮膚病、呼吸系統疾病、代謝病和免疫調控劑等)或許也值得大家更多關注

除了腫瘤,許多其它疾病也存在著大量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例如罕見病、抗衰老、聽力損失、肌體癱瘓、各種兒科疾病、自閉症、阿爾茨海默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亨廷頓舞蹈症等。開發這些疾病的新療法未來也一定大有可為。

生物醫學創新的機遇和挑戰簡列如下:

➤➤➤ 創新技術的不斷發展,為許多疾病帶來了希望,也為醫藥產業帶來了很多機遇:

  • 許多一流的新生物醫學技術將徹底改變醫學;
  • 新的聯合療法或器械-藥物聯用亦可提供更多的療法選擇;
  • 早期診斷有望從根本上改變醫療範式;
  • 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帶來更多的新選擇(尤其是神經科學和罕見病方面);
  • 在某些情況下,未來許多疾病有可能完全根治(例如基因療法,幹細胞等)。

➤➤➤ 然而,機會同時也給這個領域帶來了更多新的挑戰:

  • 監管機構可能未能完全跟上這眾多療法所帶來的新方向;
  • 各大公司須要重新安排重點關注的領域和優先順序;
  • 如何正確分配資源(如人才資源等);
  • 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資金來源可能面臨挑戰,特別是對規模較小的公司);
  • 許多療法的長期療效尚不明確;療效可以持續時間可能也有所不同;
  • 國內各公司應探討與全球企業合作的需要。

面對這些新興科技,為了更好擁抱它們,將它們轉化為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我們需要清晰地明白,自身公司在應用這些科技時,科技本身的短板和我們的欠缺在哪裡。一方面密切跟蹤全球走勢和發展,另一方面加強自我研發並尋找強而有力的科技合作夥伴。總之,能夠引入人才就引入人才,能夠與其它公司搭檔也可以考慮採取合適的合作方式。唯有在科技上有真功夫,才能夠在行業中立得住。

為了確保持續不斷的研發能力,公司的融資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這些金字塔尖的科研都是非常燒錢的,只有先具備一個源源不斷的供血機制,才可能構建不斷提升的科技能力。對於有一些手握好幾種科技的公司,也要掌握好先後開發的節奏。剛開始公司資源不多時,可先聚焦于最強和最有商業前景的方向上,等後期資源比較充分後,再逐步拓寬技術方向和產品管線。

作為製藥人,鼓勵我們往前走的最核心動力,是那些一直都未能被滿足的醫療需求,很多疾病到現在還都是無藥可治的。而且隨著人口平均年齡的增長,人類對健康和長壽的需求亦不斷提升,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一直都在增長。比如,罕見病和孤兒類疾病的藥品銷售額每年都在上升,根據預測,未來6年將達到每年7%的增長率。是人類的生育率提升了嗎?不,其實是人類的治療需求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而在不斷增長。這包括各種遺傳基因導致的罕見病、老年癡呆症、漸凍人症、自閉症、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等等。這是一個無法停下來的清單,既是我們存在的價值也是我們工作的動力。

最後,我們說一說中國新藥研發的情況。上世紀90年代時,國內的研發基本集中於仿製藥和其後的生物類似藥;2000年後,國內公司開始轉型做已被科學界確立靶點的Fast follow或 MeToo / MeBetter藥物;2010年左右,國內的生物製藥公司開始擴展管線並提升科技;最近幾年,新創生物科技公司如雨後春筍,越來越多公司開始採用新的科技進行更為早期的創新。由於生物製藥是一個耕種vs收穫時間差相對比較大的行業,我們現在種下的這些果子,在未來都將會不斷地成長,整個製藥行業也會隨之不斷精進發展。

細胞治療和基因治療是醫療界最新的科技,也預示著人類的明天。目前看來,中國和以美國為首的其它發達國家都是同時起步的。如果我們有幾家卓越的公司能夠在研發上跑出自己的水準和技術,如同華為在資訊科技硬體行業那樣,也許這能帶領我們未來進行一個漂亮的彎道超車。

另外,企業需要找到適合的發展道路,目標是本土化還是全球化、關注的方向是什麼、如何獲得技術和資源,這些都是重中之重。如果以國內市場為優先,要考慮的自然是以中國作為核心來綜合分析科技、金融、市場和國家政策等要素;如果以全球市場為先,就要放眼到另外一個核心去衡量自己的實力。

 

Copy Protected by Chetan's WP-Copyprotect.